杜甫诗歌课堂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5412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歌课堂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课堂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课堂用.(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之一 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 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 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 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 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 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被称为 “诗史”。 他则被尊为“诗圣” 。 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 ,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 艺术的集大成

2、者。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杜甫由 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 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 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 缓地起伏,这就是所谓顿挫。沉郁是指其 感情的深厚博大,顿挫是感情表达特点。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赴洛 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 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

3、行、丽人行等批 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 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 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 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 ,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 式记录见闻,写成 “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官军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 州同谷到达成都,过了一段比

4、较安定的生活。后,蜀中军阀 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后,他再度 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于 湘江。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写作背景 这二首诗作于大历元年至大历二年(766767)期 间,都是杜甫晚年病困旅途、滞留夔州时的作品。 一位迟暮之人 一位十足的离乱之人 一位天涯游子 身体和心情十分恶劣 国家依旧是兵祸连结,民不聊生 寓居夔州的两年间,杜甫的创作已抵达了 另一个境界 情感更加深沉,意境更加阔大 将个人的苦难和国家、时代苦难融

5、为一体 秋兴八首 大历元年(766)夔州 1、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 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 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 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 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 ,时代苦难,悲秋伤景,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 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 华的艺术精品。 清黄生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 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2、文本解读 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 (1)抓住诗歌情感主调悲秋感怀、自伤漂泊

6、、 忧国思乡 (2)复活诗境 根据诗歌的情感主调,诗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 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 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使 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 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地感到阴沉压抑、动荡不安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 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我清 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 ,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 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 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 在

7、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使我更平添了一许孤 独、忧伤的客子愁绪。 (3)品读鉴赏 以关键词语为突破口,唤起生 命的共感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 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 大方家数。”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萧森”,萧瑟阴森 。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 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

8、(765)离开成都,原 打算很快出峡,经洛阳回长安。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 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感时花溅泪” “故园心”,思乡之心。 “便下襄阳向洛阳”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催刀尺”,即催人拿起剪刀、量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 ,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 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清黄仲则“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 秋 兴 夔州秋景 心灵震荡 玉露凋伤枫树林, 丛菊两开他日泪, 巫山巫峡气萧森。 孤舟一系故园心。 江间波浪兼天涌, 寒衣处处催刀尺, 塞上风云接地阴。 白帝城

9、高急暮砧。 白天到黄昏 伤景 伤己 伤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 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 华。” 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 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 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 、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登高 大历二年(767) 夔州 1、题解 大历二年(767年)秋。其一,安史之乱刚刚结束, 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其二,杜甫此间“漂泊西南天地间”,“何日是 归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其 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的相继去世.其四,适逢 秋

10、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多的萧瑟景象, 老杜 发出慨叹,从而抒发情怀。 2、文本解读 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 (1)抓住诗歌情感主调:写景抒情,通关一“悲” 。 (2)复活诗境 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 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 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 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 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 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 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 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 住老泪纵

11、横 (3)品读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猿啸”: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巴东三峡猿呜悲,猿呜三声泪沾衣”。 风急,天高,猿啸。动态与静态相互交错,中间夹杂着 沉默无语的高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落木即落叶。落叶飘零,人已经到了生命晚 秋,倏忽就是百年。气象森严中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 奈。 “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生命短 暂,时间悠久;浩渺无穷,生命有限。人生倏忽百年, 长江万古长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地之远也;悲 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

12、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 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 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 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 ;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孤独”: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 。 “繁”: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 “秋景”之悲:萧条肃杀,悲凉哀苦。 “家国”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 一筹莫展。 “身世”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 添愁惹恨。 诗圣情怀 杜甫始终以

13、自己的品性和出众的才华,正视并担荷着 加于其身的一切悲苦。这一份独具的担荷的力量,使 他在离乱病困中长歌当哭,唱出了国家的动乱、百姓 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时代的血泪灌溉了杜 甫的天才和诗篇,终于锻造出一代诗圣。 宋代黄山谷题杜甫画像诗云“醉里眉攒万国愁”,“ 状尽子美平生”。王安石诗曰“推公之心古亦少,愿 起公死从之游”。近代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 称赞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 的一道光彩。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 民纪念杜甫。杜甫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他属 于整个中华文化。 情景交融 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写景有白描表现(首

14、联),写出风、天、猿、渚、 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 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 (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 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 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 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 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 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可谓“一篇之中,句 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前人评价: 明代胡应麟诗薮:全诗“五十六字,如海 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金性尧:“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 沉郁

15、之作。” 延伸拓展: 1、西川杜甫 王家新杜甫 黄灿然杜甫 唐之韵之千秋诗圣 余光中草堂祭杜甫 2、 以我读杜甫为题,写下阅读杜甫诗的感受, 不少于600字。 3、唐乾元二年(759年)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 到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 经营的草堂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 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 身之所。寻找并阅读杜甫居成都时期的作品,体会宁 静之中潜藏的苦辛,并以薄如蝉翼的幸福为题, 完成鉴赏文字,不少于600字。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大历元年(766) 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 一、解题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 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 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 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 “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 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 古迹。 二、文本解读(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