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保护制度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5411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耕地保护制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耕地保护制度 从我国土地管理史看我国土地管理体制 、政策的发展变化与核心趋势 背景资料一: 1986年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的统管全国土地和 城乡地政的国家机构;同年8月,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挂牌办公。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家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国 土资源部;4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国土资 源要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 2004年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孙文胜部长 强调2004年的必须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其中第一项、就是落实

2、最严格的耕地制度,一定要把严格保护 耕地、促进集约用地,当作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带给我们的思考: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什么? 它包括那些具体内涵? 如何理解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 其背景是什么? 一、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实施耕地保护的基础 从建国后到1986年以前的30多年里,我国有过几次重大的土地 革命。 如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把土地分给农民;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民投入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问题-这些变革仅限于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层面,土地管理本身则 留有许多空白,主要是始终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实质-缺乏一

3、个政令统一、管理有效的部门。 后果-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导致土地管理无序与混乱,耕地连年减少。 。 80年代初平均每年减少耕地700多万亩,1985年当年减少1500万亩。 土地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建立: 1 986年8月,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后,全国各地也按照相应的模式 层层建立起土地管理机构。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到1996年底,全国已拥 有从国家到省(区市)、市(地)、县(市)、乡(镇)五级土地管理机构4万多个 ,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至此,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从那个时候起,我国才逐步确立了保护耕地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制度,并确 定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了土地利

4、用规划管理制度,以保护耕地为核心,合理规划确定建 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发展方向,从制度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土地无计划管 理所造成的混乱现象; 第二,建立了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制度,以计划指标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第三,建立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制度,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确定建设项目 用地数量,质量和位置,控制占用耕地; 第四,建立了土地开发复垦管理制度,这对推动补充耕地的规范管理起到 了重大的作用。 土地管理日渐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但也在实践过程中逐 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1986-1998):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不到位,难以在耕地保护中发挥 龙头作用;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不适应保护耕地的需要,难 以实现对

5、非农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尚未 形成有效机制和制度,难以达到对耕地有效保护;建设用 地因实行分级管理和限额审批制,基本上是供给服从需 要,用地审批完全处于被动局面,难以实现对占用耕地的 有效控制;土地产权制度、开发复垦制度等也都不够完 善等 。 1997年全国非农建设用地为202万公顷,其中耕地就 达102.44公顷,而依法批准的仅占总面积的75%;闲置 土地达11.65万公顷,其中54%为耕地。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1998年4月,集土地、矿产、海洋与测绘四项管理职能于 一体的国土资源部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新组建的国务院29个 职能部门之一。土地管理的地位不仅得到前所未

6、有的提高 与肯定,而且,与之相关的资源问题也一并得到集中统一、 协调管理。 实现我国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是 一个从地面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的立体化综合管理。 强化国家管理土地的职能是这次体制变革的主要“亮点 ”。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较 1、第一次土地管理体制 解决问题: 解决了一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由多头管理转向统一管理的问题 ,使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大大向前迈进一大步。 还存在的问题: 确立的五级政府管理土地的模式,把土地管理的主要权利交 给市、县政府。市、县政府享有土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而国家 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权利受到严重削弱。 产生的结果: 1)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

7、失: 2)土地用途难以得到有效的管制,耕地实际上得不到保护。 1986-1998年,全国耕地净减数达到7000多万亩。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较 2、第二次土地管理体制 解决问题: 1)土地管理主要权利上收到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这些职权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权、农地转 用批准权和土地征用权,实际上是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权 。 2)土地管理专业职能部门进行重新调整和设置。 如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职能部门的设立等,将农地转用、建设 用地审批、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相关 职能集中,将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的相关职能集中,便于集中协调管 理,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工

8、作,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成效: 从体制上确立了国家统一管理的土地管理模式,由此,相关部门 和地方政府均建立了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这无 疑为严格保护耕地的宗旨和目标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还存在的问题: 现行体制也渐渐暴露出其在某方面的不足。 从全国查处的16多万土地违法案件看,导致乱占耕地问题严重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缺位,其中,大部分违法主体为地方政府,不仅 危害大,影响坏,而且处理也难。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违法批地 用地和大面积征占土地,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是耕地减少的一 个重要原因。而土地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本级政府违 法问题缺乏制约机制。 与此相关,地方土

9、地管理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这种管理体制, 终究难以保证土地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产生的结果: 1996年我国耕地19.5万亿亩,到2002年底减少到18.89亿亩,平 均每年减少1000余万亩。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第三次变革 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的土地管理体制第 三次变革开始了,这次变革必将大大促进严格保 护耕地目标的实现。 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用途管制 体制变革的背后,是思想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和法律的完善在作支撑。 背景资料二: 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经六届人大常委会审议 通过,并于同日正式颁布。 1988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1986年6月25

10、日颁布的土地管理 法进行部分修改。 1991年1月,国务院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当年2月1日起实行。 1997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次设立了土地犯罪条款 ,即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 1998年8月,土地管理法再次修订,并经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99 年1月1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与其同步实施。 2003年7月,经全国人大有关部门认可, 土地管理法部分内容将进行修 改,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两方面。国土资源部为此专 门成立了法律修改小组。 在这18年中,每一次土地管理体制的变革其实都是在

11、法 制的监控下,为贯彻新的法律精神而作出的政治结构上的 调整;每一次法律制度与修改的基础,都源于中央决策层 的一次思想的变革和更新。 背景资料三: 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7号文件,即关于加 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分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199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著名的11号文件,即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中央7号文件和中央11号文件的印发,分别引出土地管理法 的制定和修改。 这两份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问题 的最重要文件,在中国土地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号

12、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11号文件明确指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是事关全国大局 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认真贯彻“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扭 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1997年11号文件与土地管理法的修订 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确立了四条基本原则: 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 国家对土地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 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原则 其主线-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立了建设占 用耕地“占一补一”的占补平衡制度、以及以

13、抑制建设 占用耕地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为目的的新增建设用地有 偿使用费的征收制度等。(现在的耕地保护制度) 三、耕地保护观念的变化 -创造性思维和实效性制度保障 1、耕地概念有了新变化,耕地保护的重点逐步从数量保护 转向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 背景资料四: 1988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湖北荆州试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这 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试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并取得成功;1989年5月,原国家土 地局在全国推广荆州经验,并部署在全国开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试点工 作。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 府应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实行特殊保

14、护。 1994年7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标志着我国基 本农田保护步入法制轨道。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正式确立。 199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施,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 制度。具体规定了基本农田的各项保护措施,包括基本农田的规划、划定、 保护和监督管理制度,以及违反基本农田保护有关规定的处罚办法等。 2、土地开发整理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耕地保护转 向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农业法 1994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施 四、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当前土地管理的核 心问题,科学地

15、制定对策。 背景资料五: “五不准”,即,一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 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 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三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 造林,发展林果业;四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 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 活动;五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六不批”,即要求严把建设用地审查关。要求各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督促各市(地)坚决收回各地违规 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 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一 律停止建设用地审批;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年度计划指 标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时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 使用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