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4688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流变学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讲解(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与时间有关的粘性流体 一、概述 上节讨论的与时间无关的流体,其的共同特点是:在外力 作用下,体系的剪切速率瞬间即可调整到与剪切应力相适应的程 度。从基础理论的观点上看,一切过程都依赖于时间。被认为瞬 间的过程,只是其变化具有很高的速率常数,致使现有技术对观 察和测定此变化显得不够灵敏,因此,被认为是与时间无关的流 体。对一些复杂的体系,如多相分散悬浮液体系,在外力的作用 下,分散相的形变、取向、排列等虽然对剪切作用可能是敏感的 ,但体系内部物理结构重新调整的速率则相当缓慢,体系的力学 响应受到内部结构变化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恒定剪切速率 下测定体系的剪切应力时,会观察到剪切应力随剪

2、切作用时间而 连续变化。变化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度量,则此类流体的流变性 与时间有依赖关系,因此,常称此类流体为与时间有关的流体, 或称有时效流体。 流变性对时间有依赖关系的粘性流体,一般可概括为2类: (1)触变性(thixotropy)流体 触变性概念源自胶体化学,最初是用来描述等温过程中机械 扰动下物料胶凝-液化的转变现象。流变学家在对近代流变学 开展研究的开始就注意到了触变现象,而且已经发现许多真 实物料表现出这种效应并已用于工业生产,使触变性的研究 在流变学领域中受到较多的重视。1975年英国标准协会经修 订后的触变性定义是:在剪切应力作用下,表观粘度随时间 连续下降,并在应力消除后表

3、观粘度又随时间逐渐恢复。 触变性物料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油墨 、油漆的质量常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触变性。钻井用泥浆, 也要求有良好的触变性。低温下的含蜡原油,是一种天然的 触变性流体,研究它的触变特征,将对管输含蜡原油的工艺 设计和生产管理有重要意义。 (2)反触变性(anti-thixotropy)流体。 反触变性流体在恒定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作用下,其表观 粘度随剪切作用时间逐渐增加,当剪切消除后,表观粘度又逐渐 恢复。反触变性流体又称负触变性流体或覆凝性流体。这种反触 变性现象比触变性更令人费解,而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并不常 见。如果理解了什么是触变性后,与它相反的流变现象

4、也就容易 理解了,因此下面将重点阐述触变性流体。 二、触变性流体的特征 由于触变性流体的行为特征极为复杂,要全面、深入地理 解和掌握其触变性,仅依靠定义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触变性流 体的一些典型特征。实践及实验的结果表明,触变性流体的触变 行为特征,基本上可归纳为下列5种: 1流体的表观粘度随剪切时间而下降 (1) 恒温且静置的触变性流体,在恒定剪切速率下,测 得流体的剪切应力随时间而连续下降,即其表观粘度随 剪切时间而下降,如图2-14所示。 (2) 恒温触变性流体,虽已产生与恒定的低剪切速率相 应的剪切流动,若改变为恒定高剪切速率测试,所对应 的剪切应力还会随时间而下降,即其表观粘度仍会随

5、剪 切时间而下降,如图2-14所示。 2流体的表观粘度随时间而增长 (1) 经历剪切的流体,恒温且静置后,其表观粘度将随静置时 间而上升,如图2-15所示。 (2) 在恒温下,触变性流体已产生与特定高剪切速率相应的剪切 流动,当改换为恒定低剪切速率测定时,其表观粘度也会随剪切 时间而连续上升,表现为动态结构恢复性,如图2-16所示。 4反复循环剪切流体可得滞回环 对静置且形成结构的流体,进行反复循环剪切,可测得滞回环。 滞回环的第一个环可能出现峰值,以后的环面积逐渐减小,并向 剪切速率轴方向移动。对经过高速预剪过的流体,其滞回环会向 离开剪切速率轴方向移动,如图2-18所示。 图2-18 触变

6、性流体的滞回环 图2-19 触变性流体的平衡滞回环 5无限循环剪切流体可得到平衡滞回环(图2-19) 三、触变性测量及触变模式 触变性流体已被广泛应用,但触变性的流变方程的建立尚有困 难。目前常通过宏观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表明:所测得的实验 结果虽然能反映触变性流体的行为特征,但实验结果与测量方 法、实验条件,甚至测量的速度都有关,再现性较差,因而还 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测量方法。这里仅介绍以滞回曲线、曲 线和等结构曲线等描述触变性的方法,以及与每种方法相对应 的触变模式。 1. 滞回曲线法 用旋转流变仪作为测量工具,在一定时间内,从最低转速 开始,均衡地逐渐升高转速,在升高过程中记录相应的剪切

7、应 力数据,得到如图2-21中的ABC曲线;达到最高转速后再逐渐 降低转速,记录转速下降时所对应的剪切应力,得曲线 。 常用滞回曲线所圈的面积衡量流体的触变性。由于滞回曲线所 圈的面积的大小与实验参数的选择有关,如最大转速的确定、 从最小转速升高到最大转速的时间等,因此用滞回曲线的面积 来衡量触变性的大小是有些随意性的。 图2-21 触变性流体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的形成受2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即剪切速率的连 续变化和剪切的作用时间。如果该流体没有触变性,则上行线和 下行线重叠,不存在滞回现象。若流体存在触变性,则可测得滞 回环,因此用滞回曲线法定性地描述流体的触变性是非常形象的 。 Green和W

8、eltmann根据影响滞回曲线面积大小的2种因素 ,提出利用时间触变系数B和拆散触变系数M对流体触变性的大 小进行描述。 (1) 时间触变系数B的物理意义:描述流体在某一剪切历史 下,其内部结构形态随剪切时间的变化,即表观粘度随时间的变 化,可定义为 当B为常数时,则有 (2) 拆散触变系数M的物理意义:描述流体的内部结构形态 受不同剪切速率的影响,即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可定 义为 当M为常数时,则有 B和M这2个系数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当时就认为存 在不少缺点,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触变性体系的一些特征 ,作为一个对比性指标是有意义的。但剪切速率的选取和时间 的选取都会影响B和

9、M的大小,因此B和M的大小也具有随意性 。实验证明:只有某些触变性塑性流体才呈现出如图所示的规 则滞回环,而具有触变性假塑性流体、触变性屈服-假塑性流体 的滞回曲线形状十分不规则。 2. 曲线法 所谓 曲线法,就是对静置并已形成稳定结构的触变性 流体以恒定的剪切速率进行剪切。初次剪切时剪切应力迅速下 降,随着剪切作用时间的延长,剪切应力不再下降即达到平衡 值,从而可得一条剪切应力衰减曲线。由于选用不同的剪切速 率对流体内部结构的拆散程度不同,所以改变剪切速率可得到 不同的剪切应力衰减曲线,如图2-24所示。 图2-21 触变性流体滞回曲线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曲线法是针对流体处于特定条件 而言

10、的,所以由此方法确定的剪切应力衰减曲线也仅表示了 流体在特定条件下静置所形成的稳定结构的触变特征。下面 介绍一个建立在曲线法基础上的触变性流体的流变模式。 Ritter和Govier模式(Ritter于1966年发表,Ritter和Govier于 1970年发表)直接以 , , 3个物理量来表达,以下简称R- G模式方程。该模式假设物料结构、网络或颗粒絮凝体的形 成类似于二级化学反应,而结构的破坏则类似于一连串的一 级化学反应,并认为触变性流体受剪切作用时产生的总剪切 应力由牛顿应力分量和结构应力分量2部分叠加而成,即 式中: 可观测的总剪切应力; 结构应力分量; 牛顿应力分量( ) (其中

11、的是假定流体 在高剪切速率下作用较长的时间,其内部结构已全被破坏,可 以认为已与剪切速率和时间无关的值,因此称“牛顿”粘度)。 R-G模式方程为 式中: , 分别为给定剪切速率下,零时刻剪切和经无限 时间(即达到动平衡态)剪切后的结构应力,分别由下式确定: 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间,min; 与剪切速率无关的常数,它是相对于结构破坏过程 的流体特征值,min-1; 描述结构或网络的破坏与重建过程中,分散相之间 相互作用的一个无因次度量。 为求解上述触变模式方程,必须确定的参数有:KDR,KD, ,S0,S1, ,可以直接测量的量是不同剪切速率下总剪切 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即总剪切应力衰减曲线和“牛顿”

12、粘度。 我们用我国几种含蜡原油做了实验,求得剪切时刻t为零、 1min、无限时刻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为 其中, 是指剪切持续1min时的结构应力。 3. 等结构曲线法 所谓等结构曲线法,就是在选定的参考剪切速率 下剪切物 料,使其内部物理结构达到动平衡状态,形成与选定剪切速率相 对应的流变结构,此时的平衡剪切应力为 ,然后突然升高或 降低剪切速率至 或 ,假定在此突然瞬间,体系的流变结 构来不及变化,即剪切速率为 或 的初始瞬间对应的流变体 结构与参考剪切速率 的平衡流变结构是相同的,如图2-25所 示。图中A点与C点,A点与B点就是等结构点。 在选定的参考剪切速率 下,用阶跃变换剪切速

13、率的方法, 测定 , , 等剪切速率下的曲线,即可求得E,A,B,C等 多个等结构点,如图2-26所示。 利用E,A,B,C点对应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作图,则可求 得参考剪切速率 下的等结构线,如图2-27所示。 图2-25 等结构示意图 图2-26 多个等结构点示意图 图2-27 等结构曲线 用阶跃变换剪切速率的方法测定一系列的等结构线,目的 是利用等结构概念建立相应的触变模式,以描述物料的触变性 。英籍华裔流变学家郑忠训(D.C-H Cheng)博士等在1965年把 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触变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建 立了一个基于无量纲结构参数 概念的触变理论。 在0到1之间 取值,

14、0 时,结构完全破坏,对应于非牛顿流体的第二牛顿 区; 1时,结构完全建立,对应于非牛顿流体的第一牛顿区; 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后,在一定的剪切速率下, 将达到一个平衡 值 。按照这一理论,流体的粘度不仅取决于剪切速率 ,而 且也取决于流体结构状态,即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的变化又 取决于剪切速率和结构参数的当前值。因此,流体的触变模式 可由2个本构方程来描述:一个称状态方程,一个称速率方程。 下面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介绍几个触变模式。 1)Moore模式 Moore提出的这个触变模式是用于描述不具有屈服值的流体 。其状态方程为 速率方程为 式中: 定义在0,1区间内取值的结构参数,当结构完全破坏 时

15、, 而结构完全建立时, ; 结构完全破坏后的液体粘度; a,b分别为结构恢复和破坏时速率系数; c比例系数。 因为动平衡时, ,所以动平衡时的结构参数为 2)Cross模式 可见,此模式的状态方程和Moore模式的状态方程相同,但速率 方程不同,认为结构破坏速度是剪切速率的幂函数。 3)Worrall-Tuliani模式 这一模式与Moore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状态方程中增加了屈服 应力项,即适用于具有屈服应力的触变性流体。而速率方程仍为 Moore模式中的速率方程。 4)Worrall-Tuliani-Cross模式 5)Houska模式 具体公式见教材P32。 6)Cheng-Evans广义模式 Cheng-Evans提出的广义触变模式的状态方程和速率方程分别为 上述几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都是定义 为在0,1区间内变化 的相对值。这个限定使各物料间无法根据 的大小进行结构强弱 的比较,而且在实验中 是不能直接确定的量,这给定量分析带 来一定的困难。 总之,触变性实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条件的确定,都应 考虑到物料的基础物性和实际工艺过程的要求。到目前为止, 尚未找到公认的、通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