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4526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5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2018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题语 文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卷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所填写信息是否一致。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请先用橡皮擦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卷一并收回。5.保持答题卷清洁,

2、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

3、的说法。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

4、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

5、中而居”。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

6、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B 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 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C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D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

7、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B第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C第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D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B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C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

8、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D“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渐 渐朱以撒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

9、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

10、。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

11、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

12、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

13、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5分)6“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

14、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6分)(3)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关于人工智能即将颠覆人类各种各样工作岗位的预言不绝于耳。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来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尤其在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方面,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

15、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材料二:2017年8月23日下午,钱江晚报新媒体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钱江晚报人工智能记者小冰作为主持人,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共同主持了整场活动,妙趣横生的对话和互动吸引了满场观众的目光。“人工智能+媒体”到底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报社工作,钱江晚报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事实证明,小冰在钱江晚报的媒体转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并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影响。2016年9月,钱江晚报从旗下微信矩阵中,挑选了官方微信、杭州吃货、好摄之友共三个账号进行试水,小冰的任务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与网友互动,回复网友的消息。同时,小冰团队为钱江晚报优先开放了测颜值、测关系、读心术等有趣的人工智能小应用,升级了微信号的活动玩法。从此人工智能微信客服上岗她24小时在线为你解答问题、陪你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年轻人追捧,说话风趣,还偶尔“卖萌”。数据显示,在小冰入驻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后的第一个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