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1784316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一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试题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高一下册第六次周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 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 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 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 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 300 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 123 首咏梅诗和

2、8 首咏 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 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 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 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 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 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

3、花的香是“古香”,而“古” 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 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 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 词。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 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 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 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

4、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 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 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 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人对梅花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诗人往往将梅与雪一起书写,创造出梅雪浑融的诗境,凸显梅色的内涵。 C、俗客的嗅觉不同于文人雅士,他

5、们体会不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 D、陆游赋予梅花封建士人的特征,成为诗人表达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 来源:学科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运用南宋彭克等人写梅花诗多的事实,证明当时咏梅花诗非常盛行。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梅花色、香、姿、韵四大亮点上的特征。 C、文章从四个方面展现咏梅诗中的“梅真”,同时论述了四者的相互关系。 D、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分析梅花的多方面特征,证明文人对梅花审美价值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看重梅花的食用、药用价值,并不注重对梅花形色的欣赏

6、。 B、咏梅诗的出现表明一种新的文学品种的诞生是与人们实用观念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C、苏轼对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给予了批评,由此可见,桃李无法与梅花相比。 D、林逋描画的是梅花的姿态,而陆游挖掘梅韵赋予梅花以高尚人格,陆诗胜林诗一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永恒的文赤壁曹矞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

7、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

8、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

9、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

10、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

11、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

12、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13、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5、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6分)6、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材料一:今天的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网信事业的发展与13亿多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网信事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也伴随着不少安全隐患:核心技术缺乏优势、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亟待增强这些网络安全隐患给

14、我们的精神家园带来一定的负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他还说,我们要“尊重网络主权,加强合作,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这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赞同。来源:学科网ZXXK(摘编自周瑶以网络安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2017年04月27日) 材料二: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世界,破解网络空间治理症结,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至关重要。孙佑海表示,目前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尤其在网络内容制作、传播、使用和管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网络垃圾、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现象,仍是困扰互联网健康发展和管理的主要问题。”他认为,要正视网络内容

15、方面配套法规有待完善、网络安全人才短缺、技术攻关有待解决等管理困境。谈及网络空间治理难点,陈堂发表示,这主要体现在各类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主体意识明显弱于市场趋利意识,违法违规被查处的被动惩罚意识替代了责任主体的主动遵纪守法意识。李明德则表示,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会转移和反映到网络社会中,而网络上非理性言论又会加深社会矛盾的复杂性,给意识形态持久安全、社会长期稳定带来不确定性,给网络社会治理带来挑战。(摘编自赵璐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018年04月23日)材料三:摘编自2017上半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研究报告)材料四:“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突破是确保网络安全的治本之策。”梁斌告诉记者:“要以国家网络安全保障需求为核心驱动力,支持和引导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点加强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领域安全技术的突破,为实现真正的网络安全打牢根基。”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副院长赵波则表示,考虑到“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在网络安全学科发展中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比如说我们的空间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是与测绘学科一起来合作的,未来还要考虑与管理学、数学乃至法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 (摘编自陈静拿什么保护未来网络安全,2018年09月11日)7、下列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