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784313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限时集训(六)古代诗歌鉴赏(一)(限时70分钟)1(2019新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D“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诗无据。(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答案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每点2分)2(2019遂宁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

3、诗,完成(1)(2)题。(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ch):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B颔联写村庄前后

4、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但是诗人却着墨于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CC项,“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全诗意境不符。(2)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案以“留我宿又宿”的行为描写,表现山翁与诗人的情谊深厚;以“笑指”动作神情的描写,显现出山翁的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

5、;以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与诗上文所写的山村晚春秀美景色、丰富物产呼应;寓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2分,只要答出三点可给6分。)3(2019吉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1)(2)题。(9分)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

6、风。B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C下阕的“惯”字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孤独: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秋去春来,就连与偶尔来访的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B秋月、春风是下阕的意象。(2)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阐述的哲理。(6分)答案情感:喜悦与痛快。作者面对滚滚长江巍巍高山,与隐士高人把酒畅谈,纵论古今自有一番愉悦与畅快。豪迈与悲凉。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

7、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的豪迈,也有自己功业未就的悲凉与失落。淡泊与洒脱。作者借江渚上白发渔樵惯看秋月春风,笑谈英雄往事,表达了自己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3分)哲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3分)4(2019佛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从军行张祜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

8、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注】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虎翼:古战阵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C“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D“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C“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2)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

9、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2分)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的悲叹。(1分)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1分)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1分)5(2019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志在言谈犹慷

10、慨,身闲耳目益聪明。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B“朝廷”“闾里”分别是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也并未表达同情。(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磊落刚正,心怀天下。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

11、后仍然关心国事。(2分)清廉自律,淡泊名利。在宠荣之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2分)勇于自省,重视传承。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2分)6(2019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陈亮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鸣桹: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岀的声音。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两

12、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B“何处鸣桹”以动衬静,运用“鸣桹”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C“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2)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案先总写照澄江、水映长空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2分)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乡美景;(2分)最后写作者赏月的

13、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2分)7(2019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