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43089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7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日,巡逻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一名男子行迹可疑。盘查时,该名男子目光闪躲、言语不清。经警方核查,该男子赖某明系网上通缉(j)要犯。 B.某位书痴,坚信读书有益,但迂腐不知变通。生

2、活的道路本已走得磕磕绊绊,连年的科举失利又重创(chung)了他,终于神志不清、半疯半傻了。 C.黄河大合唱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论在哪里,响起这个弦律,都令人心潮澎湃,而在音乐演出中,这首歌一般也是压轴(zhu)曲目 D.到山清水秀之地,看那粼粼(lng)的湖面,赏那弱不经风的依依垂柳,再在如茵的草地上打个滚,和那憨态可鞠的小动物来个面面相觑,岂不快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所谓慎微,是指注重小事,于细微处自省自律。古今凡有作为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唐德宗时,陆贽官居宰相,他为官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用说是贿赂。【甲】唐德宗认为陆贽“清慎太过”,便给了他一道

3、密谕,大意是:你对他人的馈赠一概拒绝,“恐于事无益”,像马鞭、鞋靴之类小物件,“受亦无妨”。【乙】陆贽并没有“奉旨”受贿,在他看来,“鞭靴之贪”的念头可不能有倘若受贿的口子一开,便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他清楚要遏制贪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关口前移,把欲望扼杀在萌芽状态。陆贽这种慎微的律己态度,让后人肃然起敬。【丙】“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深切训诫。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概 B.一发不可收 C.遏制 D.肃然起敬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

4、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你家里炒菜放盐多吗?资料显示,中国人吃得太咸了!目前我国成人平均每天盐摄入量为10.5 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建议的约 6 克以下。 B.食盐是“百味之首”,好多菜都是无盐不起味。除了调味,盐还能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参与胃酸的生成并增进食欲,维持生理机能方面不可或缺。 C.事实上,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启动了全国性减盐指南或行动。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物营养评价室主任王竹介绍,澳大利亚和英国部分地区的减盐行动已初见成效。 D.研究表明,减少食盐摄入具有明确的降血压效果。每人每天若能减少 6 克盐,将使高血压患病率下

5、降 7%,脑中风的发病率减少 24%。 5.请仿照示例,选取你所熟悉的果蔬,拟写你的“果蔬哲学”。(示例中的果蔬不可再次使用)(4 分) 示例:果蔬身上也有哲学,如莲藕:身处污浊的环境,不得不多留点心眼。卷心菜:做人得有涵养,做事得有层次。 (1) 。 (2) 。 6.运用下列词语,描写一个场面。要求: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100 个字(5 分) 绚丽 霓虹灯 五光十色 夜空 二、现代文阅读(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

6、”的。自古以来,凡是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的纽带。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是把种族或宗教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性,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

7、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的生动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动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之心,自然会随之衰减。20 世纪从 60 年代到 70 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的社会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的“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了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的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

8、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的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就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有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 “道统”才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

9、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 年 I0 月 6 日 16 版,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作者所说的“敬畏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指儒家经籍等文化著作中含有的敬重之心与尊重之心。 B.指对传统文化中的以“道”化众的文化的制造与传播。 C.指对精致、详密、完美的农业文化的“复旧”与再创造。 D.指文化重建中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敬畏与传承之心。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待文化的“文化至上”态度,除了尊重与敬畏之外,甚至将其神圣化。 B.儒家信徒从政立言,以“行道”

10、为目标,就是要使人人得到文化的熏沐。 C.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近百年,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文中的“敬畏之心”与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很大差别。 9.根据本文,列举并分析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当代遭遇的两种不被敬畏的行为。(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葛永平 这张照片,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秋,一个阳光亮眼的正午,父亲做了面,是用三样面做的:白面(麦子磨的面)、豆面(大豆磨的面)、粉面(玉米发酵后磨的面),擀成“三和面”。父亲说,好面啊,溜溜长。父亲捞了面,就坐在单位的食堂门口。过往的职工看着父亲碗里的面,心里就痒

11、不住地翻出话来:葛师傅,吃面啊。父亲就应和道:是啊,吃面。我记得就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话感染了我,我从屋子里取出相机,给父亲照下了这张吃面的照片。照片上的面很长,父亲以幸福的姿态跷着二郎腿,同时,我感到了麦穗里面的福气正朝着美好的生活鼓出来。 吃面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解馋,就像南方人吃大米一样。北方人,几天不吃面便觉得心焦难耐。我最喜欢吃的面就是三和面,浆水菜哨子,捧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大海碗,坐在自家的土窑炕上,边吃面边听妈唠叨,“吃饱饱的,出门在外吃不上妈的手擀面了。”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我那时虽然只有十几岁,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在灶

12、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一个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出门的人,就算一碗面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千百年来,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事。偶尔翻书,看到面大约在 1900 多年前的东汉就有,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四民月令的书。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据考证“煮饼”

13、、“水溲饼”是最早的面食。崔寔尚书吃面居然吃出了经验,知道吃面也有自伤的时候,也就是说有些月份是不可以多吃面的。面在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称“水引”。我由是喜欢面的先祖“水引”。你来想象一下,就像中药罐中的药引子七粒红枣一样,失去了引子,中药药性就失去了大半。面是水引,在清水中一掩一映,一蓬一丛垂吊在筷上,散披在锅里,让静伏在炉畔的嘴:先是汩汩欲出口水;再是一阵难奈的下咽,时不时地涌进半帘香雾,拿了细瓷青花碗一舀一吆,馋得人真要举臂欲飞了。齐民要术介绍说:做水引,先要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挼成筷子粗细的条,一尺一断,放在盘中用水浸,做时手临锅边,面条要挼得如韭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

14、水引面”。我想也该就是我们如今吃的拉面了。 面的发展要数宋朝,北宋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榛子” 等;川饭店有“插肉面”、“大燠面”;面食店有“桐皮熟脍面”;寺院有“素面”,山林之家有“百合面”和“梅花汤面”等。南宋城都临安城内,南食店有“铺羊肉”、“煎面”、“鹅面” 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等;菜店则专卖“菜面”、“齑淘”、“经带面”。曾经浓墨重彩的汴梁城里,面把李师师丰仪得如雪地春风。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面是由花朵历

15、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对面类饮食的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面条的做工进一步形成了擀、拽、抻、揪、切、削、压、捻、搓、拔、擦、剔、溜等多种制法,以及煮、蒸、炒、炸、烩、炝、卤、拌等多种烹调方法。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烫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逞气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北京风味的打卤面、山西风味的刀削面、陕西风味的臊子面、山东风味的伊府面、上海风味的阳春面、四川风味的担担面、湖北风味的热干面、浙江风味的虾爆鳝面、江苏风味的锅盖面、新疆风味的回手面、福建风味的八宝面、广东风味的虾蓉面、安徽风味的酥鸭面、贵州风味的太师面、甘肃风味的清汤牛肉面、黑龙江风味的北城三丝面、吉林风味的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