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8427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40*1.5=60分)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 )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 )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

2、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4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5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

3、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6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7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

4、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8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9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

5、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10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朝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11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 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

6、學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1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1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1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

7、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15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16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

8、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 )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1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18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

9、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 )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19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20右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据

10、此可知: ( )A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B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2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要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22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23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24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 ) A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