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84263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文讲述了: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学习本课通过倾听教师范读、跟随教师分句读、借助停顿符号自主练读等多种形式学习朗读文言文,并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与现代文语言的不同。渗透借助注释、给单字组成词语、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并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加入朗读时的感受,读

2、出语气,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少年司马光的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在学期初的学习基础上,继续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钢笔字。学生情况:大多数学生从小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流畅地根据以前的了解讲述这个故事。但同时,所有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对这种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有主动阅读和学习的愿望与兴趣。教学时将联系学生已有的故事储备,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虽然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已经掌握的是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部分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将复现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理解文言文。教学方式:阅读法(听读、跟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讲授法;谈话法。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技术准备:演示文稿、学习单、投影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弃”3个字。2.学习文言文朗读的方法,能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语气及背诵。3.初步学习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了解故事大意,感悟司马光的救人壮举。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习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了解故事大意,感悟司马光的救人壮举。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联系旧知,激发兴趣1.出示连环画司马光砸缸引入: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讲一讲?2.揭示课题:正如他所讲的,连环画中描绘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中国古代故事,我们在生活中都叫它司马光砸缸。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

4、的一篇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司马光。(板书课题)指导“司”的书写,指名用“司”组词。3.联系姓氏歌中的复姓,说出司马光的姓和名:“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名什么吗?他的姓氏是“司马”,这也是一个复姓。咱们曾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姓氏歌时认识过很多复姓,(出示课文插图)读一读。所以司马光姓司马,名光。简介宋史司马光传。4.古人是怎样记录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连环画形式引出文中的故事,联系以前的知识储备讲述故事,运用姓氏歌迁移认识复姓。降低难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熟悉的情境中接触陌生的语言形式。】2、 初读课文,感悟不同(一)听范读,悟不同1.听教师范

5、读文言文,思考这篇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的不同之处。预设一:字数很少,文章简短。预设二: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不一样。2.师:像这样的文章也有自己的名字,叫文言文。(板书)中国古人就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记录事情、写文章的。(二)学方法,读正确1.师:让我们一起回到古时候,学一学那时的孩子们是怎样读书的。老师读半句,你也来跟读半句。2.师:老师请来了停顿符号来帮助你。请你学着刚才的样子,借助着停顿符号自己来练一练。(三)评价读,读通顺1.指名朗读。(师针对字音、断句、声音做评价,前两人老师评价,最后一人学生评价)2.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倾听教师范读

6、,感悟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同时对本文的正确朗读留有印象;接着教师范读半句,学生跟读半句,学习读出本文断句,并学习借助停顿符号朗读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练习将本文读正确;最后请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做出评价示范,再请学生互相评价,明确文言文读正确的标准,并依此标准进行齐读,做到读通顺。】三、渗透方法,了解文意(一)自主默读,思考文意,提出疑问1.把文言文读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的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2.请你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不理解的部分圈出来。3.交流默读过程中不理解的部分,随学生提问进行生生互答,并在副板书记录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用课下注释

7、可以解答的问题,引出“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师:这一方法我们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在哪里用过这个方法吗?预设:学习古诗。师:其实,借助注释不仅能帮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还能够让我们读懂文言文呢!师:其他的问题会随着接下来我们学习更多的方法得到解答。4.指名一人大致讲解本文的意思。【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渗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提问、解答,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2) 渗透方法,了解文意,情境朗读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瓮”。【群儿戏于庭,】1.指名朗读。2.群儿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能否给“戏”组一个与这句话有关的词语?我们还可以通过给把文言文中的某

8、一个字组成词语来了解它的意思。一群孩子们在哪儿游戏?所以“于”是?“在”。(指顺序说)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你发现了什么?在解释意思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换一下字词的顺序。3.这就是那个种满碧绿树木、美丽的花草,还装饰着假山的庭院。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玩些什么?如果你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读。【一儿登瓮,】指名读。在大家都在游戏时,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干什么?【足跌没水中。】就在这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怎么了?“跌”就是跌倒,“没”就是淹没,那个孩子脚下一滑跌进了水瓮里,被水淹没了。还记得这口大水翁吗?它比我们都还高,口小肚还大,里面满满都是水。那个孩子掉进去会怎么样呀?是啊

9、,他有生命的危险!多紧急啊!怎么读?(指名)十分的危险!都读读。师:一开始,孩子们都在庭院里开心地玩耍,可后来却发生了那么紧急、危险的事情,你读出这种变化吗?(指名)师范读,自己练读。【众皆弃去,】1.就在这危险的时刻,大家?(指名读)2.分析“众”包含的范围,通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引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师:看来不仅学习普通的课文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同样可以用这个好方法!3.师:那大家都干什么去了?预设一:吓得逃跑了,不知所措。预设二:去找大人帮忙。师:所以,“皆”就是全、都。“弃”,放弃,丢下了那个孩子。那“去”呢?离开这里了。指名连起来解释。4. 师:大家都走了,快读读。【光持石击瓮

10、破之,】1.师:就在其他孩子都不知所措的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你怎么这句话是说司马光的?预设一:“光”是司马光名字中的一个字。预设二:看到了课下注释。师:通过一个“光”字,你就知道说的是谁了,文言文的语言有时就是这样简洁。2.圈画本句中描写司马光动作的字,明确司马光的救人举动。3.师:他拿着石头击打水翁,把水翁给打破了。所以“之”就是“水翁”。时间紧急,面对已经被淹没了的孩子,司马光一气呵成,慢了可就救不成了!怎么读呀?(指名)就是这么一连串的动作(指名)他丝毫没有犹豫,都读读。【水迸,儿得活。】师:结果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师:当危险发生的事情大家都丢下那个掉

11、进水瓮中的孩子走了,唯独司马光用了这样的举动,成功救下了孩子。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听出这种不同吗?指名读,自由读。【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和平时学习现代文的基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渗透给单音节字组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依据文意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意思,产生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四、感悟壮举,尝试背诵1.与“众皆弃去”进行对比,“光持石击瓮破之”能够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一:聪明,司马光能够想出成功使孩子得救的方法;预设二:勇敢,在那么危急的时刻,其他孩子都吓傻了,只有司马光勇敢地面对;预设三:冷静,在危险发生时没有慌乱。2. 师

12、:这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整个故事吧!3.同桌讲述故事的意思。指名讲述。4.难怪宋史这样评价司马光,虽然他只有七岁,可那种冷静、严肃的样子却能和成年人一样。(出示“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5.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传颂着司马光击翁救友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真值得我们积累下来,我们来试着背一背吧!【设计意图:由对故事意思的理解深入为对司马光救友壮举的感悟,在与“众皆弃去”的对比中感悟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补充司马光传对司马光的评价,凸显少年司马光的过人之处,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并做到熟读成诵。】五、指导书写,交流收获1.学生观察、提醒“庭”字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范写、提示。2.自主用钢笔练写,展示、评改。3.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收获。4.课下,你还可以用古人的方式将这个故事背给更多的人听,让我们把经典传承下去!【设计意图:在本学期初已经学习过用钢笔书写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练习书写钢笔字,在提示、交流、评改的过程中逐渐熟练钢笔字的写法,将汉字书写正确、规范。同时以呼吁将本文故事背给更多人听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经典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