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84088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今天的家庭、学校与社会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重视教育,但不够重视读书;重视读书,但不够重视文化;重视文化,但不够重视行为;重视行为,但不够重视结果。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够重视阅读,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和敬重,没有把阅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看待。 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梁晓声先生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

2、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通过阅读,提升个人的修养,实现道德的自觉与精神的自由,培养向真、向善、向美的行为,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不能仅就阅读论阅读,而应将阅读上升到文化层面,使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人是靠文化传承的,人是有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当阅读变成每个人的信仰和全民族的追求时,阅读便成为一种文化,有文化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要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文化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无须提醒,大家自觉阅读,阅读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把阅读变成一种日常习惯,人们不用想,自然就这么做,阅读便成为一种文化。阅读文化怎么建设?首先要靠教育。阅读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教育。阅读教育必须

3、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阅读行动实现教育目标。学校的阅读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各种阅读方法,通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信仰。阅读信仰是对读书的敬重和渴望,对读书的敬重和渴望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希望之所在。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提高靠什么?阅读。阅读不仅是个人行为,它对我们强化文化认同、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净化社会风气、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将国民阅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

4、战略工程。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使命,更需要通过阅读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阅读恰恰是形成我们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的关键。从这个意义而言,阅读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只有使阅读上升为文化,形成阅读社会,才能真正建设文化强国。(选自任翔阅读的力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化可以教化人和塑造人,阅读作为一种文化,能提升个人修养,使人变得完美无缺。B. 阅读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这对学校的阅读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C. 阅读意义重大,是强化文化认同,净化社会风气,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一途径。D. 世

5、界发达国家无不将国民阅读作为重大战略工程,因此,我们也必须重视阅读文化建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首先指出当下没有把阅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的问题,这是全文论述的前提。B. 第二段引用梁晓声先生的经典语言,是为了证明“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这一观点。C. 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后先阐述了阅读的文化属性,再谈文化建设的方法。D. 文章结尾一段联系现实,将阅读在今天的意义阐释得非常清楚,思路清晰,有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从根本上重视阅读,信仰和敬重阅读,就能成为文化强国。B. 当

6、阅读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习惯时,阅读便成为一种文化,民族就有可能强大。C.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民族的未来寄托在阅读以及对读书的敬重和渴望上。D. 当下要建设文化强国更需要阅读,因为阅读可以形成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

7、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

8、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

9、,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

10、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

11、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4.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 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 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D. 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5

1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B. 叶嘉莹诗书满腹,与她书香门第的出身,和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C. 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D. 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逍遥游聂鑫森江南大学

13、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以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所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

14、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陶淘说:“是,是。”“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地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

15、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贺先生说:“好吧。”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推开门,陶淘在矮屋的梁上上吊了。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贺先生,您不该救我!”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陶淘哭了,说:“我愿受教于先生。”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地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