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40564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1. 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解析】礼记中的材料原意是: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墨子主张中的兼爱和尚贤的理想比较符合,故选B;题干中的主张与儒家的“礼”不符,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符,与法家的专制主义主张不符,故排除ACD

2、。2.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 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王夫之“统治者与民休息”的主张,这与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提及的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君民关系”,排除C;题干信息

3、体现不出孔子“仁”的主张,排除D。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把握到以下方面: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的局面。3. 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

4、”的是A. 统治者利用宗教维护统治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斗争精神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教义”指的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所谓的“雄主”指的就是中国的君主专制。因此“教义之浸淫”就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解了宗教的内涵。D选项是“雄主”的含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影响4. 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A. 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

5、理B. 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C. 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D. 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答案】B【解析】材料“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意为不盲从君父,而是发现他们的错误后,能够进言直谏,及时指出其错误,使他不陷于歧途,这也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则体现了以“孝”为代表的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B符合题意;A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C与材料“变化”、比较的主旨不符,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故选B。5.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 南

6、宋社会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宋佛道盛行,程朱理学初创,只有狠批才能让自己的学问被人认识,到了南宋时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6.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答案】A【解析】据材料“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促使农民生产进

7、一步与商品经济分离,这进一步稳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田庄影响国家税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不等于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选项错误。故选A。7.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恰当的解释是A. 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 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 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D. 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导致了百姓“土耰(农具)啖(淡)食”,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8. 史记河渠书简要

8、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A.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 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C. 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D.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耕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夸张,水利事业的进步与中华文明根基关系不大,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9. 根据北魏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

9、.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加剧了皇权衰落C. 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故D正确。均田制没有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故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故A排除。均田制与皇权衰落无关,故B排除。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没有突出“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是中国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

10、奴婢。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府对辖区内的户籍、田数都无从掌握,徭役、赋税也无从征调。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0. 唐会要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A. 律法内容十分严苛B. 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C. 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 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1、“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 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说明城市格局的变化,材料无从反映出ABC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唐朝的商业发展11.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南方人口增加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海

12、路逐渐兴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南方人口增加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的表现,故B项错误;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南方人口增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土地兼并结果,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人口的发展影响12.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A.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B. 出现最早的纸币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 近代工业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

13、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业革命包括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C正确。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在宋代,故A排除。出现最早的纸币,也在宋代,故B排除。近代工业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在商业方面,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广泛流通、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统治阶

14、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13.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部内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A. 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C. 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以内部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指的是减免某些方面的商业交易税额,这些措施等于减少了从商者的负担,而减少了政府的商业税收,最终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15、展,故排除B,选D;这并不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故排除C; A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点睛:文言文阅读是这一题解题的关键,只有读懂信息,才可以根据所学和材料正确作答,而这里文言文的阅读与语文上的文言文阅读有差别,就是只要大概读懂就可以了。这一题只要大概读出商业税减少就可以准确作答了。14. 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元朝时河道发生改变,主要是指修建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洛阳的发展,且洛阳的经济衰落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A项错误;元朝时期的运河与隋朝相比,重点在北方,因此不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因此大运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在北方,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元朝大运河15. 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