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8401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1放飞蜻蜓语文S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放飞蜻蜓这是一篇写人的精读文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情、体味趣,提高思想认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着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多创设情景活动,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爱之情,这份“喜爱”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铺路

2、搭桥的作用。1.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陶行知是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的;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懂得保护益虫。来源:学科网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陶行知是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的。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懂得保护益虫。教师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生字词卡片,配套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1.搜集有关陶行知先生的资料。2.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2课时来

3、源:Z+xx+k.Com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1.出示以下词语,学生大声读:放飞风筝、放飞理想、放飞心情。2.理解“放飞”:把某东西放出去,任其高飞。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质疑。 (为什么要“放飞蜻蜓”?是谁放飞的?他是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2)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再读课文,按照“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陶行知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

4、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陶行知引导孩子们,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写陶行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蜻蜓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写孩子们放走了蜻蜓。(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2.学生按照划分好的段落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课文,认知贯通 1.听老师读课文,写下不懂的问题。 2.带着心中的疑问自读课文。 (1)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2)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3)三读:注意把每个句子读流利,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

5、读后交流。 (1)读准字音。蜻蜓慈爱抚摸孑孓结构口吻七嘴八舌成千上万 (2)理解词语。 慈爱:(年老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情。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说话的语气。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 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 口吻:说话的语气。 (3)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本文讲了陶行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引导孩子们了解蜻蜓吃的是害虫,并介绍了蜻蜓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孩子们在陶行知的启发下,放飞了蜻蜓。)4.分段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老师相机纠正读音。 四、课时作业1.读拼音,写词语。qng tng ,())tio zh

6、ng,())ch tng,())wn zi,()) png hng,()) shng liang,())2.把下面的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蜻()()蜓()()蚊()()构()()3.根据意思写词语。(1)仁慈而充满怜爱之情。()(2)形容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3)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4)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答案】1.蜻蜓调整池塘蚊子平衡商量2.清清水挺挺进纹花纹沟水沟3.(1)慈爱(2)七嘴八舌(3)调整(4)掌握第二课时来源:Z*xx*k.Com 一、复习导入1.检查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课文,巩固

7、提升1.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指名读。(2)思考:陶行知看见的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不是,是一群孩子。)(3)你觉得这群孩子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坏的)接下来,我们看看陶行知是怎么教育这群孩子的。2.学习第二、三部分(第210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想一想:孩子们玩蜻蜓时这么开心,为什么后来又愿意放飞蜻蜓呢?学生分组交流、讨论。(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事的?(先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再给孩子们讲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和功能。)(3)默读第210自然段,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

8、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饿极了的时候自己吃自己的尾巴;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讲: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A.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儿的头。B.看见孩子们玩蜻蜓时不是先指责,而是问他们蜻蜓吃什么。C.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看出孩子们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地抢着

9、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的样子。)D.陶行知跟孩子们交谈时“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来源:学科网E.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F.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理解什么是“口吻”)3.学习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1)教师范读,思考:孩子们喜欢听陶行知先生讲话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孩子们听完陶行知先生的话后,愿意放了蜻蜓吗?(愿意)(3)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不是,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来源:Z.xx.k.Com(4)分角色朗读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

10、的对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们想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他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6)指导同桌练习一一全班展示。4.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会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问题作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共同的愿望。 三、句段解析 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儿的头,说:“翠贞,你

11、知道蜻蜓吃什么吗?”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解析从“慈爱”“抚摸”“拉着”等词语可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和蔼可亲,从陶行知的语言可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式的。 2.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解析从“入神”一词能看出陶行知讲的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很感兴趣。“商量的口吻”“还给翠贞”说明陶行知尊重孩子的选择。 3.翠贞看了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解

12、析“纷纷”“张开”说明在陶行知的启发下,孩子们用行动表示他们真正懂得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蜻蜓。 四、课后习题 2.(1)因为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是益虫。(2)这样可以激起孩子们探求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的兴趣。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使他们喜欢蜻蜓,自觉保护蜻蜓。 3.第一句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商量、尊重的语气。从这两句话及课文的语句中,我们知道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关怀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校园里,更体现在生活中。他的教育方式,不是大声呵斥,不是强硬灌输,而是尊重、理解,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五、资料库 蜻蜓蜻蜓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的有4500多种,我国约有300多种。在昆虫世界里,

13、蜻蜓飞行本领最高,它每小时能飞行100多公里。它的头上有两只发达的复眼,亮晶晶的像小灯泡。复眼是由1000028000个小眼睛组成的,能看见6米以内的东西,还会分辨颜色,识别物体的形状。人物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六、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陶行知 孩子们七、课时作业1.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1)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2)吃露水一个男孩儿说(3)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身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飞行方向。据说,它饿极了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还会长出来的。”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小心()复杂()(2)蜻蜓的尾巴的特点是,作用是。(3)蜻蜓的眼睛的特点是,作用是。(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_【答案】1.(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