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84004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科版 (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七节的内容。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关于铁生锈的现象,第5课已经作了分析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是从汇报交流学生在第5课的课外实验的发现中展开的,学生热烈地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学生在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中已经初步发现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的快慢,于是我通过回顾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实验现象中铁钉生锈在空气中及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生锈速度,自然引出探究铁生锈的快慢是

2、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为了能使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在第五课之后,在教室里安排2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要求他们记录了第四天的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结论。师生讨论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但是学生对于一些防锈措施知道的很少,我课前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明确了铁这种物质是会发生变化产生铁锈这种新物质的。并且六年级的学生们会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认知,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铁

3、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潮湿的环境相关。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成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获得结论。结合前面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探究铁生锈成因,在课外学生也已经通过开展对比实验来观察记录。基于学生已有的这些认知,他们在本课“科学研讨会”这个活动中首先要“学”的就是明确铁生锈的原因。但我发现就教材本身的设计来看学生是很难获得铁生锈的成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科学结论的。因此,要让学生找出对比实验中隐藏的对比条件(空气中有水,水中也有空气),就必须对教材这张实验记录单进行完善,设计“只有水而没有空气”和“只有空气没有水”的两个实验来进一步补充。【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

4、过对实验观察记录的推理论证,得出铁生锈是由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后续变化猜测,预测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空气的多少关系很大;通过对实验结论的交流,掌握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通过 “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启发,以便更好地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影响铁生锈速度的条件。【教学难点】解析实验现象,理解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教学准备】师:玻璃瓶、小盘子、水、铁钉、菜油、PPT生:课前

5、经历第5课作业: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课件播放关于铁生锈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的视频: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原来一年要生锈那么多的铁,我们得想办法防止铁生锈。师:看来如今的“生锈”形势真的是不容乐观,因此我们的“防锈”行动势在必行! 通播放关于铁生锈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铁生锈对日常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对资源浪费的惋惜,更让学生意识到防锈的迫切性,为学生学习本课做好“意识”的铺垫。二、科学讨论会师:为了更好地防止铁生锈,上节课我们便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了实验设计,并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些记录一起来

6、探讨。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空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水盘子无变化玻璃瓶底部出现黄色水面也出现淡黄色铁钉中间出现锈迹菜油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1、小组讨论实验记录,在得出本组研究实验结论后,思考另一组实验的结论。2、请一组研究铁生锈与水的关系的组来汇报实验结论,并分析原因。(其他组补充)全班达成共识:铁生锈需要有水的作用。3、请一组研究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的组来汇报实验结论,并分析原因。(其他组补充)全班达成共识:铁生锈需要有空气的作用。4、提问:铁生锈究竟是水的原因或者空气的原因,还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5、学生交流实验记录并说明理由6、正如大家说的那样,科学家通过研究,也

7、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绝对没有水的空气里,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然而光有水,没有空气的,铁也不会生锈,7、师生总结得到铁生锈的真正原因: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不仅效果好,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得出结论,也为之后的讨论影响铁生锈速度的因素埋下伏笔,并且留足足够的时间。三、研究铁生锈的快慢1、师: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后,我想请问大家如果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一个月,我们还将观察这组实验,你觉得上面的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变化吗?生:会。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生:空盘子中的铁钉会慢慢生锈,因为空气中会有水分。生:水盘子中的水颜色会变得更黄,在水面附近的铁钉会锈的更加厉害。2、师引导

8、: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空盘子中的铁钉也会生锈,只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需要很长时间我们才能观察到,同意这个观点吗?(生同意)3、为什么空盘子中的铁钉生锈速度很慢?(生:因为虽然它有空气,但是水太少,所以很慢)(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思考后续的实验现象,来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也更自然地衔接了从研究铁生锈到研究铁生锈速度的转变。)4、看来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如果我们实在做不到防止铁生锈现象的发生,减缓铁生锈的速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引出课题)5、小组讨论:观察第二组对比实验,思考造成生锈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空气中:空气多、水少,生锈最慢;放在潮湿的纸巾

9、中:空气多、水多,生锈快;浸没在水中:水多、空气少,生锈较快)6、师:通过这3种的比较,你们认为铁生锈的速度与什么有关?(空气和水的多少)师:我们一起来比较“一半浸在水中”和“一半浸在盐水中”,你认为铁生锈的速度与什么有关?(是否含盐)通过实验设计,更强调了“假设检验”科学方法的学习,在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对比实验:不断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并向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四、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1、通过对铁生锈快慢的探究,现在我们该如何开展“防锈”行动(在生活中)?2、生列举,师引导3、归纳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刷上油漆 (隔绝空气与水分)涂

10、上油脂 (隔绝空气与水分)电镀 (隔绝空气与水分)晾干 (减少水分)形成氧化膜 (隔绝空气与水分)制成合金 (增强抗生锈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以致用”的道理,课堂内容只有把它转化到生活应用才成为了真正的科学知识。五、总结,课外延伸1、总结:分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课外:运用今天学过的内容,对家中的铁器进行保护,防止铁生锈。六、课堂小测(机动)(一)、选择题1、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A、只是空气 B、只是水 C、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2、下列哪个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 )A、干燥的沙漠 B、潮湿的热带海边 C、干燥的高原3、下列方法不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的是( )。 A、涂上油漆 B、放

11、在干燥处 C、放入水中 D、完全放入食用油中4、在下列环境中地下铁管道被腐蚀最慢的是( ) A、沼泽地中 B、含较多沙粒、潮湿透气的土中 C、河流附近酸性土中 D、干燥、透气性差的土中5、在对比实验中,新铁钉在自来水中出现铁锈的时间约需要( ) A、一天 B、一个星期 C、十多天(二)、判断题1、将铁钉的一半浸入自来水中,要经过三天才会生锈( )2、铁钉在月球上是很难生锈的。( )3、金属生锈后,用砂纸把锈磨去,就不会再生锈。( )4、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容易脱落,但能被磁铁吸引。( )5、给铁的表面进行电镀,可以有效的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 )七、板书设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铁生锈是

12、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铁生锈的速度与水和空气的多少,是否含盐有关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刷上油漆、涂上油脂、电镀、晾干、形成氧化膜、 组成合金教学流程: 导入 科学讨论会 研究铁生锈的快慢 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总结、课外延伸 课堂小测(机动)教学反思: 本课承接第5课铁生锈了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研究控制铁生锈速度的方法,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知道了铁生锈速度的原因,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13、。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细节和道理,他才会在生活中予以关注和应用。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学生对铁生锈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生锈的原因学生们还保留一定的好奇心。由此,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铁生锈造成的巨大危害与损失的视频入手,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好奇的求知心态开展本课的“科学讨论会”探讨铁生锈的原因。对于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理解上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教”的环节中,要循序渐进地展现几组对比实验和创新实验:1、水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2、空气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3、空气、水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4、创新实验:

14、在密封干燥的空气里,铁钉不会生锈;只有水,没有空气的环境下,铁钉也不会生锈。经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分析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大多会想到空气、水都和铁生锈有关。教师再请大家观察铁钉生锈部分,交流交界处生锈明显的现象,探究到这里,学生们对“空气和水共同使铁生锈”这个结论的获得也将会水到渠成。从本课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辅导作用不但表现在巧妙的引导、多方的质疑和不断的赞赏鼓励,更表现在适时地传授。比如适宜地给出科学结论:铁生锈的原因是由空气和水共同作用引起的。随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人们矫枉过正,好像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必须由孩子自己发现、探究。事实上,科学知识的积

15、累和能力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可以探究出来的,而是靠教师直接传授、学生自主阅读吸收获得的。本课设计就是学生在已有旧知的作用下、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完成的,而学生的探究只是课堂中的某部分环节,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善思、动手的多方能力。在教学中抓住了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丰富的真理性知识作为盘中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以彼此的探讨与交流作为手段,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存在问题:1、 “组内讨论环节”学生讨论不起来,有点冷场。2、 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3、 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去讨论、交流的时间有点短;让学生上台展示、汇报的学生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