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37161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17—18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出题人:刘明娜 审题人:董文颖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

2、液、修正带、刮纸刀。第卷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不平则鸣”一语的原意是什么呢?假如把“不平则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就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之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

3、公等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而且文中还说“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等等,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韩愈此文是否有矛盾,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的狭隘理解。我以为,“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常的状况,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不平则鸣”应是指自然、社会处于不寻常的状况之时,个体的“人生”一定

4、会有所表现。当人类社会处于变革动荡之时,总是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物。这可以是盛世,如唐虞的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也可以是乱世衰世,如“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可以“以道鸣”,如孟子、荀子;可以“以术鸣”,如杨朱、老子、韩、张仪、苏秦;也可以以诗文鸣,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但不知道老天爷是让他“鸣国家之盛”呢,还是“使自鸣其不幸”,不过不管哪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孟郊的“善鸣”,所以劝他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为什么后来的读者理解“不平则鸣”往往偏重于不幸、

5、愤懑这一方面的含义呢?这是因为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其诗多是贫寒之声,而韩愈对之也寄以深厚的同情。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动荡的时代为诗人提供创作的题材和动力,故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这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可以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中国古代的隆汉盛唐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就诗人创作而言,“穷而后工”固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达者只要不是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只要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完全可以写出好作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不平则鸣”通

6、常被用来形容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 B.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关于“不平则鸣”的阐释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甚至矛盾的地方,宋代学者洪迈就曾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 C.“不平”的内涵很广泛,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总之,可以指各种异乎寻常的状况。 D.要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就不能将其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等理论简单划上等号,需要作进一步的辨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有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了“不平”的含义,才能够清楚地把握和理解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对于“不平则鸣”的态度和观点。 B.钱钟书先生对

7、“不平”的解释,很有见地,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韩愈“不平则鸣”的原意。 C.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列举的唐虞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人物,可以见出“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 D.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而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韩愈对他非常同情,因此,韩愈的“不平则鸣”本来就偏于不幸、愤懑这方面的含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通过称赞孟郊的“善鸣”来劝其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并没有单纯强调孟郊人生的“不幸”。 B.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与将“不平则鸣”的理解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观点有一定的

8、共通之处。 C.动荡的时代,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同样的,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一定会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 D.达者如果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也难写出好的作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再见,萤火虫王开岭 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 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

9、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 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 无人工照明的年代,自然界唯一的光华,唯一能和星子呼应的,就是它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燿宵行。”这是诗经豳风里的景象。一位思妻心切的戍边男子夜途返乡,替之照明的,竟是漫山遍野的流萤,多美的回家路啊! 萤虽虫,但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

10、,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和描述欲望,虽然换来的是沮丧。 农历七月,流萤最盛。巧的很,俗称“七月半,鬼乱窜”的送衣节(又称中元节、盂兰会、鬼节)正值七月十五。据民俗家推测,鬼节位于此,大概和田野里流萤闪烁让人联想鬼魂有关。相传七月初一,阴曹地府开鬼门关,鬼魂们可到人间散散心,休探亲假。而人间七月,瓜果稻粟皆已入仓,酷暑亦过,也该置衣备寒了,从物资到节气,正是孝敬先人的好时候。朵朵流萤,鬼魂返乡很温馨。 少时读聊斋,即觉得鬼魂很美,一点不可怕。成年后,尤

11、其父亲去世,我更加想,若没有魂,若魂不可现,若阴阳两界永无来往,多么可怕啊。 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

12、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作为虫,“萤”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盛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 我看到一篇有关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都是其致命敌。 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

13、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 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那时他们比我现在还年轻 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忧郁”与“灿烂”、“冷幽”与“灼情”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来描写萤火虫的光,突出了萤火神秘独特、难以形容的特点。 B鬼魂常让人觉得阴森可怖,作者却觉得朵朵流萤和鬼魂返乡的联想美丽而温馨,因为他觉得这其中也有到人间休假探亲的亡父的魂灵。 C作者说“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