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83398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 集气瓶、烧杯、毛玻璃片等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导入 1今天老师从厨房里带来了两种物质,一种是小苏打和一小杯白醋。请你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说一说它们有哪

2、些特点? 2学生观察并汇报。老师板书,介绍这两种物质的成分和特点 小苏打:白色、粉末、颗粒 晶体 白醋:无色、透明、有一股酸味、液体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以大家的生活经验,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板书:+) 2学生从实际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到底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 3实验: (1)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说出在醋中倒入小苏打,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根据老师的经验,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

3、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意外。在观察时,把现象记录作业本P17页。投影出示记录表。) 4实验交流:实验中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可能的现象:(1)冒气泡(2)有嘶嘶声音(3)瓶底有沉淀物(4)瓶子里还有液体(5)摸玻璃瓶外壁有点凉。副板书:气泡、声音、沉淀物、液体、凉 5联系今天的学习内容,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什么?变化前是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那变化后你观察到的又是哪些物质呢?(冒气泡、有嘶嘶声音说明有气体产生,沉在瓶底的物质是白色粉末,瓶子里还留有液体。)板书:气体(无色无气味)、液体(无色透明)、沉淀物质

4、(白色细小颗粒) 6看看变化前于变化后的现象,你们认为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可能的回答: 化学变化,因为有气体产生时,指出这个气体一定是新物质吗?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产生,指出气体是什么?沉淀的白色物质还是小苏打吗?无色透明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三、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过渡问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不是新的物质呢?如果是新物质,它可能是哪种气体呢?如果不是,那这个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1问题:生活中,我们知道有很多气体,你能说出一些气体的名称吗?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呢? 进行假设:你认为这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

5、比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等。) 让我们来看投影,每一种气体都有自己的性质特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这里的一种气体还是其他气体?我们有办法来找出来吗?请看表格,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找出气体?(颜色气味都相同,轻重、可燃性等方面有差异,可以根据排除法来缩小范围) 实验设计:请大家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来找出是什么气体?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肯定或是否定,并指导操作方法。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将玻璃片慢慢地揭开,迅速将燃烧着的火柴伸进玻璃瓶中,观察火焰情况?(师先演示把火柴放进空瓶子里,说明可以燃烧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提醒学生不要将火柴碰到瓶底。一般只做一次就可以了) A、燃烧的火柴放进

6、瓶子里会有几种现象:没有明显变化、马上熄灭、燃烧更旺。如果马上熄灭可以把哪些气体排除,如果烧的更旺可以排除哪些气体? B、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些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我们还可以用火去接触不明气体吗?但大家不要害怕,老师查了一下资料气体发生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像今天的实验条件还不会达到爆炸的可能,所以请大家放心的去做实验好了。 C、表格中告诉我们,有些气体比空气轻,有些比空气重,如果比空气轻,混合后的气体会怎样?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种气体留在瓶子里?(加盖子,用玻璃片) 进行验证:学生领取材料,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汇报。根据可燃性排除了能燃烧的气体(投影上去掉),还剩下什么气体?

7、这些气体主要什么不同?重量不同可以有什么办法来进一步证明吗? 6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再演示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排除了什么气体? 7到底是什么气体呢?我们今天的实验证据能判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吗?不能,但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投影出示) 8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确定二氧化碳的吗?播放课件,介绍二氧化碳发现史。 9谁能说说今天课堂上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二氧化碳的? 可能的描述: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玻璃瓶中,冒出气泡,说明产生了气体,然后用点燃的竹条伸入玻璃瓶中发现了

8、火焰熄灭了,说明这个气体不会燃烧、不帮助燃烧,我们把收集的气体往下倒,发现这个气体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这个气体比空气重。最后老师告诉我们通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个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老师小结发现过程并板书:把前面板书中的“气体”改为“二氧化碳”,并在下面板书: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0现在你能判断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了吗?为什么?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在箭头上面板书“化学变化” 四、研究产生的其他物质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的吗?你还想要研究什么呢?那其他的两种物质呢?它们到底是新物质还是原来

9、的物质?你是怎么想的? 1如果白色物质还是小苏打你怎么来证明?如果液体还是白醋你又可以怎么证明?大家可以让家长去超市或菜场买一些小苏打和白醋,在家里进一步做实验。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化学变化 小苏打 + 白醋 二氧化碳 + 白色物质 + 液体 白色 细小粉末状 晶体 无色透明 无气味 无色无味 ? ? 酸味 比空气重 沉淀 不支持燃烧 白色粉末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熟悉了教材、教参和作业本, 通过给学生提供气体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缩小或删除其它的气体,最后将目光集中在二氧化碳上,虽然孩子们最终仍旧无法得出是否为二氧化碳这种气体,

10、但孩子们经历了一个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他们的思维也在寻找证据中逐渐得到提升。 对于常态课而言,我们得解决作业本、解决学生考试的问题,还需要落实这些基础知识问题,因此,我让学生把记录也通通写在了作业本上,不管最终效率如何,起码学生上完该课后,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本应该不在话下。而且,课堂上,验证气体不仅教参中提供的方法有待商讨, 无法得出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从科学探究角度,学生在观察到混合现象后,如何能持续探讨下去也是我们科学课中应该思考的问题,鉴于这一点,我寻找了一种能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下去的方法:你能否通过实验验证新的溶液是不是原来的白醋?这样的话,至少可以

11、让学生证明混合的物质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是生成了新的物质。从在这节课上,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产生的几个问题: 课堂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在交流讨论中,虽然也给予了学生少部分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但是时间不够、效率也较低,多数环节都应用了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对于后进学生来说,他们缺少了表达的机会。 在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炼,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恰当地引导,导致教学节奏有些拖沓,紊乱,不够清爽。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逐渐改善,逐步提高。(本来想发表在评论中的,但语言不够精炼,太罗嗦,字数超了,所以只能) 从 老师的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堂实际教学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对于本堂课重点和难点的把握,那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

12、科学的、严谨的检测未知气体的过程。 单从检测这个新产生气体是什么的过程来看, 老师的用心可见一斑。首先他罗列了很多常见的气体名称,并且把它们的特性从重量、可燃性(我个人建议,在这里因为待会要用到的实验,应该是用“助燃性”更科学)列在一张表格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找出他们的差异。有的能助燃,有的不能。然后进行助燃性的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气体不助燃。这样一来就排除了可助燃的气体,范围缩小了。然后再进行分析,因为在实验中,收集的气体的容器没有加盖,这些气体仍然留在容器内,可见它比空气要重,这样一来,在常见的气体中就锁定了二氧化碳了。此时,邹老师并没有就说这就是二氧化碳了,他在“不助燃、

13、比空气重”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用了一个省略号,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省略号,给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上却是相当有帮助的。因为在我们课堂这样的条件上,还并不能确定这就是二氧化碳气体,只能说它具有这样的性质。虽然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用“科学家进行大量的研究,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来进行结论的,但这一大圈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老师在本节课中,我个人认为没有把握到位的就是2个主要教学目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和检测这个新的气体)的主次问题。 一开始都还顺利,但当学生观察到2种物体混合后产生气体后,邹老师问了一个指向性不太明确的问题:这些

14、现象说明了什么?很多学生茫然(其实我也茫然),但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邹老师又紧接着问:“这个气体有什么特征呢?”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过渡的问题,可以顺利过渡到下面检测气体的环节。但学生对于描述气体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就有同学说这不是化学变化,是物理变化,气体本身就在小苏打里面。此后的7分钟,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气体是不是新产生的,但也没有结论。那么 老师就让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什么气体了。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和讨论后,得出这是二氧化碳,邹老师就说2者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他们是化学变化。这样看来,所有的活动都是为证明它是一个化学变化来服务的。似乎在教学目标的主次上有点本末

15、倒置了。而且最后问学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是化学变化,学生很自信的说:“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再问学生如果产生的是“氮气”,还是化学变化吗?学生说“不是!”。说明学生对于化学变化的概念似乎模糊了。 其实对于最后这样结果,我个人觉得还是好解决的,在一开始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新产生的时候,就应该很果断的引导学生,这就是新产生,白醋、小苏打里有这么多的气体吗?(摇一摇、挤一挤)一带而过,不用纠结于到底是不是新产生的,因为这本来就是新产生的。就算后面检测出这是二氧化碳难道就能证明这是新产生 的吗?难道就不能是原来就有的吗?既然不能说清楚,就不用去纠结,简明、果断解决:这就是一个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的物质产生。 然后就可以有2条路可以走:1。就是和邹老师一样,看看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