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783330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课前自主学习:1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维新派主张“_”和“_”。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_,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_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高了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 “_工程”,城市人更讲究营养。3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中国人的着装,也从颜色的灰蓝单调走向_,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化。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在经济发达的_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课

2、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中两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同时,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也发生了转变,转变的表现有哪些?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觊觎,也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3)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

3、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2)鸦片战争后中国服装、饮食、建筑、社会风俗等的变化。服装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山装。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流行于大城市中。饮食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鸦片战争后,在通商

4、口岸和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建筑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婚丧风俗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礼仪的变化: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历法节日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3)近代中国广大农村仍处

5、于落后、封闭的状态。因此,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在农村沿袭下来。易忽略点提示“断发易服”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他把断发易服提到强国程度。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直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才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许多地方成立了剪辫团,大力推行剪辫,结辫陋习至此革除。而人们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例1】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原因的是 ( )l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货 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

6、洋务派的倡导 D清政府发展近代商业【变式题1】下列对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届政府都反对进行服饰改革 B中国近代服饰逐渐被完全西化C服饰改革的潮流首先从青年学子开始兴起 D民国期间服饰逐渐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知识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被人们视为命根子的票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信用卡等各类消费卡,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有了重大转变,是什么引起了这些变化?新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1改革开放前的新生活新风尚(1)物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逐步

7、得到改善。后来,国家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2)风俗习惯从20世纪50一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的新生活新风尚(1)背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表现物质生活吃: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饮食水平城市人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喜爱各地餐饮业也飞速发展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城市年轻人服饰已融人国

8、际潮流,服装店也迅猛发展住: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人们居住面积大大提高不少人甚至追求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风俗习惯a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且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b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例2】下列对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描述错误的是 ( )A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发生变化,人们随处可见穿着绿色军服的青少年B“开国大典”时有不少穿着旗袍的妇女观看C20世纪50年代的机关干部穿着中山装、人民装D20世纪80、90年代随处可见穿着西服、夹克衫的男子【变式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

9、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穿”来说,不正确的是 ( )A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B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C全国人民的服饰融入国际潮流 D服装店迅猛发展 巩固测试1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 ( )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都正确 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2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A饮食习惯 B婚姻习俗 C温饱问题 D住宅方面 3下列生活情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上海的买办穿中山装 B辛亥革命之后

10、,农村女子依旧缠足C戊戌变法期间,人民在庆祝元旦的到来 D在国民临时政府时期,广大的农村不能发现使用洋火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5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D1995年,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6从晚清的长袍马褂至西装革履,从六七十年代“祖国河山一片蓝”到今天的五彩缤纷,服装的变化反映了 (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

11、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国与世界联系A B C D7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8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是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区域之一B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C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D买办的作用9以下饮食现象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是 ( )A端午节吃粽子 B以红薯、玉米为主食C酿制葡萄酒 D喝咖啡10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也影响到了当时

12、人们的取名,例如,赵卫红、钱建国、孙跃进、李文革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按年龄由大到小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 )A赵卫红 B钱建国 C孙跃进 D李文革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殊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一一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从材料中分析人们生活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