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32051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7—18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酒钢三中市酒钢三中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 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 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 ,这话与佛 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 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

2、人喻于利” ,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 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 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 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 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 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 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

3、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 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 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 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 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 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 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 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

4、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 ;一个人作恶多端, 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 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 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 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 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 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 者,得也。 ”这种观点长期

5、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 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 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 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中含有报应的含义,这与西方的德福观 没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 后代积下“阴德”。 C.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去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

6、会 的益处。 D.儒家的君子把道义当作手段,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 牺牲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 对比。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 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 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7、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 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 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2)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白 鹿 申 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 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

8、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 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 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 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 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 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

9、近了,更近了,突然, 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 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 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 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 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 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 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

10、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 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 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 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 近 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 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 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 在

11、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 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 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 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 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 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 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

12、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 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4 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 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杨四和王安心地善良,当狼群即将扑向小鹿时, “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 ,及时化解了 鹿群的危险。 C.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 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D.小说运用细节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

13、者震撼的同时也 引发人们的深思。 5.小说结尾对白鹿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 分) 6.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来叙述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海棠花未眠 刘荒田 清晨六时,静,连鸟声也不好意思霸占整个郊野,只在栅栏上抛下几声啾啾,那是小 山雀。也许是因为两只虎皮鹦鹉没来得缘故,小山雀不必嚷嚷,单是在桉树丛中起起落落, 就搅出一个小规模的雨声簌簌的世界。松鼠照例连表演空中走电线无声无息。被松鼠一路 胳肢的电线反而忍不住,要变作风里的琴弦。门前的小

14、小风铃闷声不响,风太弱了。 今天是倾倒垃圾日,我把垃圾桶推到马路旁边去,过了中午,垃圾车会开来,伸出机 械臂,把一个个塑料桶清空。我的天!垃圾桶隆隆滚过,我制造了类于大型载重汽车碾过 的音效! 其实寂静并非从此刻开始。我也早就自然醒了,那时才四点。随后,静由尚笼罩鱼肚 白的远山蜿蜒而来。我在灯下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 ,开头一段:“昨日一来到热海的 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 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于是研究起花的睡眠来。 按川康端成在此文的界定,花开曰“醒” ,海棠之外,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 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15、。 ”那么,何谓“睡眠”?众所周知的例子是睡 莲,睡眠时花瓣向上竖起,闭合。白天盛开,是绝美的娇媚。查网上资料,川端康成指的 是“昼夜绽放”的海棠花,作息时间和人类类似,白天“醒”时叶子上的小叶都舒展平坦, 夜里就寝,小叶片成双结对地折合,酷似含羞草。蒲公英也这般。我愿意加入文学的因素, 在川端康成的海棠花瓣洒上凌晨的露珠,露珠在星光或者晨曦里闪烁,这就是睁得溜圆的 璀璨眸子。如此这般, “未眠”的花就神采奕奕了。当然,上述“睡”态是我们的肉眼可以 见到的,如果拿上仪器作精密的检测,花朵睡与醒,表征肯定更多。据说有的花入睡后叶 子的温度不一样,有的花爱午睡。 问题来了,对大多数花而言,开放就是

16、“未眠” ,那么, “睡眠”就成为伪命题。我今 天在推垃圾桶之前,特地到后院去查看了。雪白的波斯菊从来没“睡”过,金黄的满天星, 嫣红的虞美人和紫色的芍药也是。扶桑的花信已过,乌黑的枯瓣不是委地就是粘在枝桠, 它们长睡不醒。那么,多情苏东坡为海棠花而写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 是多此一举了。而所谓“海棠春睡” ,干脆是形容杨贵妃的惺忪之态的,和花的作息毫无干 系。我从网上找出几幅“海棠春睡图” ,连巨匠张大千之作在内,左看右看,找不出睡和醒 的区别来。我既缺艺术的悟性,又没经植物学的专业训练,平庸之眼只及平面和表层。只 是,如我这般归类为“凡俗”的人,也许占了世间多数。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的海棠花, 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句,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