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1782936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_多元文化“地球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第一节 世界文化之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2、了解各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标志。(2)能力目标1、逐步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2、全球化之下,文化发展的趋势。3、面对不同的文化,能采取正确的态度。(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二、课程流程(一)预习(35

2、分钟)(1)教材自主学习。(5分钟)(要求:1、可默读或放声读,基本了解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2、知识筛选,找出自己学习困难的部分,待小组学习交流提高。3、完成课堂针对训练。)(2)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要求:1、各同学带着自主学习的疑问或困难,在小组学习中交流提高;2、师生共同概括课程主要知识点;)(3)分组研习。(20分钟)(要求:1、各组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互、交流和提高;2、各组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协作,相互分工;3、各组在分工学习交流的基础共同完成学习成果材料展示准备。)第一小组:什么是节日?中外节日知多少?第二小组:世界文化的特点?第三小组

3、:各国的文化标志和代表人物?第四小组:如何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第五小组:全球化下的文化特点?第六小组: 为什么文化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第七小组:如何正确面对文化差异?第八小组:测试!(二)课堂展示及反馈(45分钟)(1)课堂导入;(2分钟)(2)分组交流;(3分钟)(3)展示提升;(30分钟)(4)教师点拨延伸;(5分钟)(5)课堂精练。(3分钟)(6)课堂反馈、反思。(2分钟)三、重点分析和疑难问题解答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颇有争议的论题。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其实,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4、一般大众所理解的文化是狭义文化,它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义上的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予以多种界定与解释。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种。四、知识清单1、什么是节日?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2、文化如何表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3、如何看待文化的差异?文化存在差异,没有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文化都有自有生存发展的权

5、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4、如何看待全球化趋势的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展局面。5、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P60 对待文化差异,不应该是排斥,而应该是沟通, 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面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有开放的胸怀。我们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时,也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它们也是五、课

6、堂延伸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自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首次将故宫等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3年,中国已有29项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入该名录。文化遗产21项:北京: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江西:庐山;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安徽:西递、宏村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

7、)、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江苏南京市) 自然遗产4项: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湖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福建:武夷山。望文生义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中国人:“何以见得?”洋人:“每天早晨我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打架三次一个美国人从中国回国,他的朋友请他谈谈观感。他说:“在中国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接着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挡一番;最后为

8、了付账,更会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争夺战。”不是东西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第二节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面对不同的正确态度?2、中华文化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2、正确面对外来文化?(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2、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二、课程流程

9、(一)预习(35分钟)(1)教材自主学习。(5分钟)(要求:1、可默读或放声读,基本了解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2、知识筛选,找出自己学习困难的部分,待小组学习交流提高。3、完成课堂针对训练。)(2)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要求:1、各同学带着自主学习的疑问或困难,在小组学习中交流提高;2、师生共同概括课程主要知识点;)(3)分组研习。(20分钟)(要求:1、各组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互、交流和提高;2、各组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协作,相互分工;3、各组在分工学习交流的基础共同完成学习成果材料展示准备。)第一小组:P61开放的胸怀?第二小组: 如何面对不同的文

10、化?第三小组:西方的汽车文化?第四小组:什么是开放的胸怀?第五小组:表演不同的待客。第六小组: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第七小组:中华文化有何特点?第八小组:在交往中面对文化的差异,怎么办?如何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二)课堂展示及反馈(45分钟)(1)课堂导入;(2分钟)(2)分组交流;(3分钟)(3)展示提升;(30分钟)(4)教师点拨延伸;(5分钟)(5)课堂精练。(3分钟)(6)课堂反馈、反思。(2分钟)三、知识清单1、面对不同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1)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2)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

11、不容辞的责任。(3)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1)对外来文化该持何种态度: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3、对外交往的方法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交往时,

12、不卑不亢,以礼相待4、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四、课堂延伸你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吗?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什么独特的习俗?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当有人去世的时候:在婚礼上:在生日的时候:对我们的文化来说,什么食物是本地的?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我们的传统音乐是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什么独特的颜色是人们喜欢在服装上经常使用的?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喜爱什么样的手工制品和工艺品?在我们的文化中,成功是怎样界定的?我们的文化中,男女英雄是谁?你还能说出我们的文化中有哪些独特之处?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