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28559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潭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以偏概全。原文除“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的表述外,后文还有“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等)2.B(张冠李戴。原文是“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不是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奠定了基础)3.C(A无中生有,且“一直具备”这一说法缺乏依据。B扩大范围,原文在第7段,是“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D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在文章最后1段。关键的一步比对,就是把选项和原文的依据比较,利用排除法

2、做出选择)4C 5B (迁指调动官职,既可指升职,也可指贬官) 6D (是贾后让惠帝委婉嘲讽)7(1)(5分)和峤少年时代就很有气度,珍重自爱,在当时就享有盛名,朝野称赞他能治理风俗,理顺(懂得)人伦。 (计分点:“风格”、“有盛名于世”“ 许”“能风俗”“理人伦”各1分)(2)(5分)和峤退还居所,时常心怀感慨,明知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还是不能停止(劝谏)。(计分点:“退居”“恒”“知不见用”“犹”“已”各1分)8上阕描绘出一个豪兴勃发、放浪不羁的风流少年形象。(1分)起首两句借用“五陵”典故,显其奢华豪俊。三、四句述其结伴春游,欢畅自恣,豪兴勃发。(2分)至薄暮时分,头戴鲜花,打马回城,经

3、过桃叶渡时,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醉卧青楼,更显放浪不羁。(2分)9下阕抒发了词人深重的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故国之思。(2分)运用今昔对比,上阕极言年少欢乐,欢畅自恣,下阕词意陡转,一“惊”一“散”,既隐含对青楼女的依依别情,更写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如今漂泊天涯,憔悴不堪,愁怀难遣,欲告无人,哀痛至极。唯有请托飞鸿、明月捎去心中的思念。(2分)用典,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天下大众,徒有远接天际的芳草撩动人的情思,而西州路却遥不可接,借用羊昙典故,表达怀想谢安之类贤相、慨叹当世无人的忧国情怀。(2分)10(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者,不给分。(B项中“小说主要表现了一段高山流水知音相惜的佳话”不正确,只是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了“一段佳话”,从小说全文看,主题并非如此。D项中“这说明老包是个搬弄是非的小人”文中并没有依据;E项中“均寄寓了作者的讽刺之情”的表述不完全准确,“满庭芳”和“田耕夫”如同“智叟”和“愚公”,对比之中有反讽,但作者对满庭芳是贬,是讽刺;对田耕夫是褒,无讽刺。)(2)菊花是当地的市花,每年都要进行菊展,围绕它连接人物、安排情节,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

5、点;以孔雀菊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菊在中国文化背景里象征孤傲高洁,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热情、直爽:如“径直走到满庭芳跟前”,“一把攥住”满师傅的手,见满师傅诚心送菊,就不再提钱,回赠闹菊图;谦虚有礼:自称画画的,对满庭芳很有礼貌;重义轻利,孤傲高洁:他的梅兰竹菊画多少人重金难求,可是为“有来无往非礼也”而他以画慷慨回赠。(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4)具体分析(4分):满庭芳第一次失眠的原因是从老包那得知自己的菊花盆景价值五万,认为田耕夫用一张不值钱的纸“骗”走了他那的孔雀菊,内心有些后悔和懊恼;满庭芳第二次

6、失眠的原因是得知自己失去的闹菊图原来是一幅价值远远高于那盆菊景的名画,他此时的心情复杂:为失名画而心痛,为自己错怪田耕夫而自责、羞愧;(第一次失眠原因1分、心情1分;第二次失眠原因1分、心情1分)说明效果(4分):情节突转,使得故事波澜曲折;有利于表现满庭芳的性格,突出小说“滚滚红尘物欲世界使人性不再纯洁”的主题;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答出1点给2分,答出任2点给4分)12(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E项,两个“云彩”意思不同,该文中指的是温暖的颜色、美的花样、可爱,诗中则暗指诗人往日的美好理想,但都运用了比喻手法;B项,有爱、有自由、有美不是胡

7、适的观点,而是徐志摩的观点;D项,“信仰并不单纯”错)(2)他冒险追求自己单纯的理想,经历了许多波折;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他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牺牲了家庭的荣誉和人间的名誉。(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涉及题干意思的是材料中的第5段,概括时要从胡适的分析评论中找答案)(3)近代新月派的代表,浪漫主义诗人;敢于大胆追求单纯理想;有同情心、很友爱;不轻易放弃、从不气馁。(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关键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和“相关链接”进行梳理:他成立了新月社,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他的离婚和第二次结婚虽然饱受批评但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追求;朋友里缺不

8、了他,没有人怨恨他,是朋友的连索。生活虽然痛苦,但依旧有他的歌唱。任答三点即可)(4)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美,必须有自由;徐志摩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他的离婚和第二次结婚实际上就是在追求爱、美、自由这种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我们认清了徐志摩所追求的这种单纯信仰,就能够更好地认清徐志摩的为人。(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进行题干转换,明确答题方向。“徐志摩的单纯信仰”是对“爱、美、自由”三位一体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为人”是指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做法。因此答题时要探究徐志摩的做事为人以及所做之事不为世人理解的原因)13. B(

9、横空出世,形容事物突然出现,尤指事物一出现就很有声威或影响。坐拥百城,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的大官。比喻藏书极丰富。放任自流,放:放纵;不加约束;任:听凭;任由;自:自己;独自;流:流动;发展。不加约束;听其自然发展。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摇唇鼓舌,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处处顺利;也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巧于应对)14. D(A项搭配不当,主语是“主题”,谓语是“提出”;B项句式杂糅,“肩负”与“多角色于一身”杂糅;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帖子”)15. C16.但这也许很快就能成为现实

10、;保护地球上所有人类的安全;自然物体也给地球(人类)带来了威胁。(答对一处1分;两处3分;三处5分)17.内容:一位老爷爷站在公交车上,把拐杖给两个小姑娘当扶手用。他前面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呼呼大睡的年轻人。(3分)寓意:赞美了关爱幼小的行为,讽刺了那些不懂得尊老爱幼的人。(3分)18.作文。立意分析:文化就是一个人的素质,懂得尊重自然、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立意可概括为“文化就是懂得尊重,对人、对己、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将立意定为善待自然、尊重他人、学会独处等方面。参照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评分标准进行。附:文言文译文和峤,字长舆,汝南西平人。祖父洽,曾任魏尚书令。父亲

11、逌(yu),曾任魏吏部尚书。和峤少年时代就很有气度,珍重自爱,在当时就享有盛名,朝野称赞他能治理风俗,理顺人伦。继承父亲的爵位上蔡伯,开始做官为太子舍人,多次升迁任颍川太守,为政清平简约,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到他赞叹说:“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向晋武帝推荐和峤。晋武帝根据群臣的推荐,将和峤调入朝中,任黄门侍郎,后迁升中书令,很受晋武帝器重。荀勖为中书监,按晋朝旧例,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中书令峤鄙视荀勖的为人,每逢官车来接他们上朝,和峤便露出轻慢的神态,一上车,就占住车子,不给荀勖留出位子。于是让中书监和中

12、书令不在同乘一辆车,这个制度是从和峤开始的。东吴平定,和峤因参谋有功,朝廷赐封和峤的弟弟和郁为汝南亭侯,和峤的官职也由原来的中书令升迁至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成为皇帝的亲近大臣。当时,他看到皇太子司马衷不够聪明,就直接向晋武帝提出:“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世上多欺诈,恐担当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后来和峤与荀顗、荀勖一起侍坐,武帝说:“太子刚刚入朝,欠缺长进,你们可以一起去指导他,让他略微懂得世事。” 他们就奉诏回去了。顗、勖都称太子明识弘雅,诚如明诏。峤曰:“太子的资质还是和当初一样!” 武帝很不高兴,马上就站起来了。和峤退还居所,时常心怀感慨,明知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还是不能停止

13、(劝谏)。每次陪侍在皇帝身边,谈及国家社稷,总是忧虑皇太子。武帝知道他说话也是出于忠心,每次都不应答他。后来与和峤谈话,就再不提将来之事。后来武帝把和峤废太子这件事告诉贾妃,贾妃记恨在心。太康末年,和峤担任尚书,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后来惠帝即位,和峤被授予太子少傅,加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有一天,惠帝去朝拜太后,命和峤跟随。到了那里之后,贾妃让惠帝问和峤:“你昔日说我不能承担国事,现在你又该如何说?”和峤并不慌张,坦诚地答道:“臣过去事先帝,的确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话没有实现,实在是国家的福分,臣怎敢逃脱自己的罪责呢。”元康二年,和峤病死任上,惠帝赐赠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缓,本位如前。永平初年,策封谥号为“简”。和峤在位时家产丰实,胜于王者,但是他却一生吝啬异常,爱钱如命,因此而为世人讥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