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823264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内蒙古(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宁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 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4题,共48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2、2西周宗法制规定,在同祖父的大家庭里,富者有赈济贫者的义务,贫者有得到赈济的权利,即所谓“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其主要目的是()A实现宗族内部平等 B防止宗族溃散解体C建立产品公有制度 D消除贫富悬殊现象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

3、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5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6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

4、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君臣之间的和谐C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 D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7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A流民问题严重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8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提到“大凡种田者,必需亲自力作,方能有济,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

5、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丰收年岁不过收米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A雇工种田成为普遍现象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农民雇工种田,自身转投商业D农业经营仍以农民自耕为主9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A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C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10考查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

6、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11“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12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

7、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13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开始于隋唐时期 B

8、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15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A“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16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A人性本善 B礼法

9、并施 C对鬼神敬而远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心即理也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18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

10、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19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20永乐九年颁布关于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市民文化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21

11、克里斯提尼制定“陶片放逐法”,被放逐的人不会因此而名誉扫地,也不会丧失公民权,个人财产也不会充公,过十年后还能够回来,也有再任公职的可能,目的是让这类人及其追随者头脑冷静下来。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废除了“陶片放逐法”,这表明雅典人认识到()A只有实行司法独立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B直接民主保证了政策执行的连续性C政治活动中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D参与政治活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22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这表明(

12、)A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 B罗马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C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23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自由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24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都公

13、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 材料解析 (25题24分,26题28分,共52分)25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准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微黄山毛

14、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14分)13材料一他 (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