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22555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城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

2、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

3、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

4、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流和留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

5、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

6、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特有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花”字出现的位置没有严格的限定,人们在行令时可以灵活进行。C. 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雅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D. 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行“飞花令”时,第一个人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诗句起,第二个人接诗句“落花人独立”以此类推,这是符合飞花令的规则的。B. 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

7、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这也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C. “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一句符合“一物双说令”的行令方式。D. 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表示理解、同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B. 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贾逵传。C. 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

8、两国文化的一致性。D. 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卖 书刘立勤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县中门口遛遛。那里有一个书摊,我喜欢看书摊上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也喜欢和卖书的老李拉呱几句闲话。老李好像是陕北人,亦或是山东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李是邮电局的职工,说着一口外地话。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乡音,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当。几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话卖着从外地进来的花花绿绿的书。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从他书摊杂志的多寡,能够看出书籍的

9、流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书籍一统天下,间杂着一些娱乐杂志;世纪交替前后,文学屈居第二,家庭读者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故事类的杂志书籍又占领了大部分的地方,娱乐类书籍又靠了边。认识老李的时候,我刚刚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那时候穷呀,记得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可我却喜欢读书。一年总有几个周末,我会骑着自行车专门到县城买书。那时候县城不大,却有十多家卖书的。有的是书报亭,有的是店铺,只有老李在县中门口摆了一个书摊。别人家的书大多高高地挂在墙上让人仰望,只有他的书摆在那里让人挑选阅读。不过,老李很忙,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很多。老李进的图书很多,杂志也很全,我在翻阅那些图书时,忍不住圪蹴

10、在他的书摊前看起来,忙碌的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把自己的小凳子给我,让我坐着看。坐着看书的感觉真好,就像饥饿的汉子走进了免费的餐厅,大快朵颐而不知羞惭。太阳终归要西下,我也终归要回家。专程进城为了买书,而我又没有多少钱,每次只能买上三五本书。常常是把书拿在手上,才发现钱不够。正在尴尬之际,老李操着重重外地腔说,你先拿走吧,下次来了再补上。其实,老李并不认识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看他信任的目光,我不敢辜负他的好意,还是把书拿走了。路上,我听说老李卖书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单元楼。我默默的期盼老李挣更多的钱,卖更多的书,我有读更多好书的机会。然而好景不长。不几年,我也来到县城工作,县城繁华

11、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城里的书摊已经所剩无几了。书店萎缩了,原来的报刊亭全部拆除,原来卖书的门市部要么改行卖烟酒,要么卖时装,有的甚至改作了发廊,有的改卖教辅资料,专门卖杂志和文艺书籍的书摊只有老李一家。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我以为老李的生意会好起来,可老李说生意越发的难了。老李本来的书摊有两张钢丝床,现在只有一张床了,文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娱乐杂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读者故事会还在勉力维持。熟悉的成人越来越少,主要客户是一些上学的孩子。老李显得很清闲,常常是茫然地看着街上忙忙碌碌的行人。我也很少掏钱买书了。上班下班的时候,习惯性地喜欢到老李的书摊看看,喜欢和老李说说闲话。遇

12、上喜欢的杂志也买一本两本,老李善解人意地说,看完了就放我这里寄卖,又给了我一个白看书的机会。生意真的很清淡。有时候还一连几天不见老李的书摊。问及原因,老李说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城管让他把书摊收起来。老李的书摊没有占道,他不明白领导为什么不准他摆书摊,我也说不明白。领导来了,他把书摊搬走;领导走了,城管又默许他把书摊摆出来。他们互相理解着各自的不易。老李日渐的老了,老李的老伴儿也去世了,老李的孩子去了很远的地方。老李乌黑的头发变白了,挺直的腰板也佝偻了下来。老李的书摊还在坚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买书看。偶尔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书摊的兴盛,老李一边喘一边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了?我也不知道,只知道

13、老李进的书越来越少,有些很好的杂志干脆也不订了。老李吃饭的时候,书摊放心的摆在那里,也没有人去拿他的书。记不得多久没有读书了,也忘记了老李和他的书摊。忽然想起去看看老李,老李的书摊也不见了。问及熟悉的朋友,说是老李病了。期盼着老李的病能好起来,期盼着老李的书摊再摆起了。期盼了一个冬天,期盼了一个春天,也不见老李好起来,心中就有了不安。后来,听说老李死了。听说老李死前把他的房子卖了一大笔钱,为县中捐献了一间图书室。我不知道老李的图书室里有多少读者,却看见老李摆书摊的地方变成卖撸串的摊子了,小摊前等待吃撸串的客人站成长长的队伍。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14、A.第二段特别强调“几十年”既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周期,也强调了老李卖书坚持了几十年。B.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说明卖书是老李的职业,赚钱是老李的主要目的。C.老李的书放心地摆在那里,没人去拿。说明人们的个人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都提高里了。D.“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这句说明:县城人都认可了老李和他的书摊,都喜欢来这买书或来看看。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卖书老李是怎样的人?(5分)6.老李冷清的书摊变成了撸串的摊子后客人站成长长的队,请结合文章与现实,解读这种现象。(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5、材料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解决不可的“民生短板”。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育局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教育界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英语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