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

上传人:高考****户 文档编号:11782202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5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忆】2019届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录,上传你手中的资源,资源共享,方能阔达人生!2019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必考考点)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启建立夏朝,“禹传子,家天下”,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继承制所取代。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

2、功臣、殷商降族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

3、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

4、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 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初时,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样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

5、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便利了

6、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 君主专制的演进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开始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

7、种制度。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5.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

8、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6.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沿袭元朝制度。1380年,朱元璋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并不许再设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代废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明太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都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时,大学士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9、,“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

10、,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二古代中国的经济7.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11、。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易造成土地兼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8.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12、。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耕作技术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还在沿用。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

13、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了风力水车。9.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10.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构成。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夏商西周时期的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

14、等行业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定、汝、哥、官、钧)。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

15、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市著名的瓷都。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继续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1. 中国素有“丝国”的誉称。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

16、、欧洲。开通了“丝绸之路”。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明代烧制出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12. 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比较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隋唐时,农村集市贸易已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