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81196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科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教学重点: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具准备:演示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球分组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实验袋、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谈

2、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单电路。如果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二、引入课题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2、学生分组实验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5、定义:通常情况下,

3、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三、制定实验步骤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

4、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5)重复检验一次;(6)记录;(7)整理实验台;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谈话:请看实验要求:分工明确到位实验小心翼翼交流轻言细语发言声音洪亮做一名倾听者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2)在汇报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检测的物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5、 (3)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3)再分类,看看导体的材料有什么特征?绝缘体的材料又有什么特征?3、小组展开汇报,分别得出导体的材料有:金属、石墨;绝缘体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4、提问:你喜欢导体?还是喜欢绝缘体?(学生各抒己见)5、追问: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导体,会出现什么现象?都是绝缘体呢?6、小结: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材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导体和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在电工材料或电器中,就像这些材料。(播放视频)四、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1、过渡: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定材料的导电性能,那么水导电吗?教师出示一杯水。生出现两种答案:会或不会。2、探究水的导电

6、性(1)师:好!实验见分晓。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实验。经过实验,灯泡没有亮,说明这杯水是绝缘体。(3)设疑:如何改变水的导电性能,使它成为导体?师:大家看这里。这是一些盐。倒入盐,我们试试小灯泡会不会变亮。(4)小灯泡亮了,说一说你的想法。(5)学生猜测,可能是盐导电。教师擦干检测头,在盐中做实验,发现小灯泡没有发亮。再把检测头放入盐水中,小灯泡又亮了。(通过这个行为,帮助学生辨析)(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食盐水能使小灯泡发亮)板书:食盐水(7)用电安全的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只有两种水是绝缘体,一是绝对纯净的水,二是蒸馏水。而只要水中含有可溶解杂质,就能改变水的导电性能。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导

7、体。在这里,李老师给大家强调:水和电的实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实验,大家千万不能去尝试。3、探究人体的导电性。(1)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我们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2)这里有一个人体验电球,它能检测我们人体的导电性能。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老师来完成这个实验。老师一手捏住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捏住另外一端。如果验电球亮了,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没有亮,说明人体是绝缘体。(3)实验:教师实验,验电球亮了。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4)安全教育:通过实验,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源,以免发生意外。下面一些做法,请你做出判

8、断。a)检查电器时,必须断开电源。b)发现电线掉在地上用手去捡,或用湿木棍去挑。c)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d)发现有人触电赶快用手去拉。五、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1、通过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下节课我们将对安全用电做更多的探索,请同学们回家查找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六、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人体 食盐水 金属 石墨 塑料 橡胶 陶瓷不锈钢勺子 笔芯 塑料尺子 橡皮筋 陶瓷勺子不锈钢尺子 塑料梳子 橡皮回形针 塑料勺子 透明胶带铁夹子钥匙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

9、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

10、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第三、规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

11、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

12、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这节课,科学实验的数量较多,如何开展这些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和我的同事一起改造了原有的电学实验器材,将导线两侧改装成了金属夹子,并用电工胶带将其牢固,学生在做检测固体导电性的实验时,可以夹住被检测物体,方便了实验的开展。另外,在探究物品的选材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们挖掘了笔芯、面条、棉线等实验材料,而这些材料,课本中都没有提到。而我将石墨引入大家的探究领域,扩大延伸了教材,完善了导体的概念范畴。整堂课,学生在不断的实验中见证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而做为教师的我也为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感到高兴。做一

13、个对课程有想法的老师,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我的基本理念,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如何在大班额的环境下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是我要考虑的问题,该班有64位学生,而实验室只能容纳54位学生,并且是6人一小组展开实验,分组探究的参与度和深度都会受到影响。另外,自己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再严谨些干净些,课堂教学机智也还有待提高。“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

14、课。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

15、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在让学生经历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我设计成两个试验,先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