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01286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17—18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

2、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3、。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林纾的翻

4、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若干读者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石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

5、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为了论证

6、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

7、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祈 雨陈毓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厉槟榔说他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厉槟榔嘱咐阿斗,午后一起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

8、。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到家,阿斗匆匆吃了媳妇景波做的热米皮,就帮景波扎祈雨用的扫帚,随后把十几把

9、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镇长谢

10、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焰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体验,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

11、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量了。过半了。剩三分之一了。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是被风推送

12、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阿斗呜呜咽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 (摘自文艺报)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

13、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水镇的年轻一代离开老家去远行闯荡,有着比老家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所以当面对干旱与老人的不安和愁烦时,年轻一代并不放在心上。B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唢呐和锣鼓的陌生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是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连锁反应。C雨落下来、高香打灭、人群欢呼、锣鼓唢呐的高音一瞬爆发、纸扎的龙乘空飞舞等场面描写,也仅仅是写出了人群祈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D小说以三年不回老家的阿斗回到流水镇开始,又以他站在雨珠下的心理与言行结束来呼应开篇,最终揭示出年轻一代要常回老家看看的主题。5小说中的尚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为什

14、么以“祈雨”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性强

15、,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