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79636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宁二中2017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5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此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

2、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

3、子治“六经”。“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

4、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

5、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师者,所

6、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 “仁义礼智信”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一致。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不仅以“六艺”教学生,并且也以“六经”教学生,孔子与两者关系密切。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

7、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非处于统治地位。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

8、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

9、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汽车,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

10、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

11、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狠狠地揍来,我被打出几米远。可当我看清打我的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司机此刻不知从哪里慢慢地走了过来,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这时候,坡上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

12、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他们看到苹果越来越少,变开始对汽车动手,我看着他们卸下车窗玻璃、轮胎看到没什么东西可以拿走了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这是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握的背包抢走了。天开始黑下来,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这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

13、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

14、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把走路比作航海,“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一条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同时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B司机面对抢劫者,没有丝毫抗争,当“我”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却拿了“我”的包与抢掠者一起离开。可看出他是一个麻木世俗,欺善怕恶,圆滑世故的看客形象。C父亲所说的“外面的世界”对初行的十八岁少年来说是个过于庞大以至于不可知的世界。作者将少年处在外部世界之后的内心感受外化出来,虚构成文中的种种情景。D小说善于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15、我”的美好形象,就是在“我”遇到司机、见到村民抢劫苹果、一个人钻进汽车里等一系列鲜明的心理描写中,逐渐凸显出来的。5.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6.小说展示了青年在迈向成人世界时的哪些矛盾?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材料一: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

16、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