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79358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7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备课素材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李可染简介李可染简介 李可染(1907 年 3 月 26 日1989 年 12 月 5 日)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 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 、 万山红遍 、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 画集 、 李可染中国画集 、 李可染画牛等。 绘画风格绘画风格 主张主张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 “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

2、最大的 勇气打出来” , 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5 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在素描方面, 李可染认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 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 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 绝无坏处。 6 李可染也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 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特点特点 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 40 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 年 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

3、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 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 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 使作品具有一种 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 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人物 李可染的人物画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 色和生活情趣。 牛 2 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 ; 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 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山水画简介山水画简介 山水画,简称“山水” 。中国画

4、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 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 ; 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 ; 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 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 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 画中的一大画科 ;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 ; 明清及近代, 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 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文学常识:议论

5、文文学常识: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 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 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 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不同于说明 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 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

6、张、态度的表达 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论题 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 观点倾向性,例如 : 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 要还原本意。 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 感情色彩。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 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做。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李可染李可染: : 山水画“五字诀”山水画

7、“五字诀” 3 生活与艺术相比,生活是基础,任何事情要想干好都要先打基础。为什么一些人的山水 画形成公式化,主要是脱离生活,脱离真实,没有感受。凭自己想当然去画,画来画去必然 形成一种固定的公式。 一幅画怎样才算好,我告诉你一个“五字诀” ,很容易记:“气” 、 “寒(含)” 、 “北(笔)” 、 “风(丰)” 、 “大” 。 “气” 指气韵。一幅画的气韵最为重要,是统帅、是灵魂, “六法”中第 一条、最重要的,就是讲气韵生动。 “含” 指含蓄。画面含蓄至关重要,好画给人以深思,回味无穷,像撞钟一样要有余 音,要给观众留有想像的余地。好文章不能剑拔弩张,好画也是如此,要有深度,不是简单 的表象

8、,而是含蓄无尽的感觉。 “笔” 指笔墨。是创作的手段、方法。任何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好的意境都需要用 好的笔墨手段表现出来,这是基本功的一部分。 “丰” 指丰富。一些人画画草率行事,这样不好。画家要对观众负责,也要对自己负 责。 要给人以精神享受、 给人以教育、 发人深思, 使人久观而忘返, 这就必须使画面丰富、 “耐 看” 。黄宾虹的“积墨法”就有这种感觉。丰富不一定就非是繁笔,简笔画也能达到丰富的 效果,只是更不容易。艺术要追求丰富,片面强调洗练到了简单、草率的程度是不行的。初 学更是如此,千笔万笔不嫌繁嘛! “大” 指“大气” 。有入画画给人以“大气”之感,有人画画给人感觉拘谨“小气”

9、。 这是由画家的修养、性格等因素所定。能做到“大气”不容易,范宽那样的作品历史上少 有。大气,是中国画的好传统。 山水画的意境写作特色山水画的意境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了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如引用李白、毛主席的诗词为例,论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借诗谈画,类比说理,通俗 易懂。再如以荆浩画松树与一位作者出外写生对比,论证只有长期观察才能创造意境。多种 论证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层层阐述,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论点,然后先阐述“什么是意境” ,解决 “是 什么”的问题,再阐述“

10、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最后补充论述如何 表现意境,提出“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全文紧扣“意境”阐述,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考点精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考点精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4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 先提出论点, 然后运用两个设问, 先后提出 “什么事意境” “怎 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两个问题,分层展开论述,最后又补充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指出意 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全文层层阐述,论证思路清晰。 考点解读:考点解读: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论证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分析论证思路考查综合能力, 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分析

11、论证思路也是中考 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2.分析本段(全文)的论证过程。 3.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 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步骤: 1.判断结构类型。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类型通常 分为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可先通读全文(全段) ,圈画关键词句,判断分析属于哪种 结构类型。 2.具体分析每一层,分析哪里是论证,论证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加以概括。 3.作答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缀连。 答题模式 : 首先作者提出的观点, 然后运用论证方法, 论证, 接着, 最后得出

12、的结论。 真题链接真题链接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 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 ; 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 ; 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 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 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

13、要尽量讲清字、词、文 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 5 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 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 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 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 青苔葛藤, 密密麻麻, 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 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 小 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

14、,理解得并不 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 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 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 ,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 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 : 燕 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 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

15、当的词。这时 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 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 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 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 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 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16、文章相 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 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 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 好去提高语文水 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8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4 分) 19简要分析文章第 4 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4 分) 20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 3 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分) 21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 分) 6 答案:答案: 18 (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3)要使语 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