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79220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一入学考试文科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 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 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答案】C

2、【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体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在士的阶层之下主要有胥吏阶层从事基层政治活动,这个阶层不享受封地,依靠官府发放的粮食为生,为统治阶层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夏商周时期,政治特点之一就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等级制度,D选项排除。2.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司马光此举意在A. 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

3、满B.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 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 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是有悖礼制的”可知因为三家分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件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礼崩乐坏,并非是分封制,A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并非是纲常伦理,C选项排除。司马光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对三家分晋持反对态度,D选项排除。3.汉高祖吸取秦

4、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A. 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 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 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地方权力过小,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说明中央和地方要适度分

5、权,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说法错误,秦朝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关系,D选项排除。4.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 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 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 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 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郭进、刘福等人的事迹可知,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宋朝武将做知州只是个例,大部分是文官出任知

6、州,A选项排除。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贯穿整个朝代,C选项排除。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点睛】北宋吸取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武将地位被压制的很低,地方主要官制基本上由中央选派文官出任,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虽然重文轻武政策使武将造反的可能性降到零,但是也造成了三冗的局面,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5.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 强化了中央集权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 完善了科举制度D.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

7、】【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明初时期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直接授官的惯例,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提升官员文化水平,D项错误。故选C。6.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

8、。这表明宰相制度A. 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 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 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D. 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是出于政治原因,“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是由于军事和经济原因,说明宰相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且从材料来看也不能反映“越来越完善”,排除B项;C项“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说法夸张,排除;宰相制度的发展表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7.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

9、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 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 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 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 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8.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

10、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A.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B. “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C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与以往两次鸦片战争要求商品输出相比,标志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关于赔款的规定,但是赔款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

11、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错误;B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规定,割地属于政治侵略,破坏领土完整,与题干中“经济侵略”不符,故B错误;D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要求增开通商口岸,但是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如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D错误。9.“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A. 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B. 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C. 仍未摆脱“

12、华夷之辨”的观念D. 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中可以看出,材料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弊端,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没有认识到“创建”新政体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之辨”的观念,故C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10.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

13、,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A. 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B. 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C. 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D. 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帝制结束,而不是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排除A。1912年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皇帝任命,排除C。袁世凯与

14、革命派达成和解要早于溥仪退位,排除D。11.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材料认为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促进了国人的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掀起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D项符合题意

15、;此时清政府进行了新政,A项错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12.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 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 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D. 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辛亥革命开始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的帝制,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从而使的工人阶级不断壮大,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经验教训,俄国的十月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表现,这一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需要充足的条件和准备,是一个阶段的产物,C选项符合题意。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共诞生的条件,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共成立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D选项排除。13.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