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790128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82018 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版)版) 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 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 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 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 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

2、果说“民”就是“天” ,那么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 ,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天子,不仅不 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 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 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 龙无首,吉” ,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 ,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的意

3、思是,在最好的 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 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 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 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 周易 老子出现稍早, 孟子晚出,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却在论著 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 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

4、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广大人 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 2 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

5、 。 B. 天子是“人民之子” ,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由此可见“民”就是“天” 。 C. 周易中的“群龙无首”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D. 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意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的观点。 B. 文中引用尚书 周易 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气息。 C. 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化。 D. 文章先列举古代圣贤关于“以

6、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 老子比尚书 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度更深。 B. 老子中“超乎于民顺乎于民” , 孟子中“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民主”的体现。 C. 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命运的思考。 D. 圣贤与政客不同,圣贤关怀“为民者” ,不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 解

7、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 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 A 项,强加因果,原文中 “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和“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 ”没有因果关系。B 项, 因果倒置,原文“如果说民就是天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 。C 项, “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错误,原文中是“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 。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理解,C 项,应该是“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 坏,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

8、次之,君为轻。 ”这一事实说明“以 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化” 。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 3 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 项,曲解文意,混淆逻辑关系, 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圣贤,为人民思考命运,因此,其言论(思考结果)才体现着人文关怀,才成为金玉 良言” 。 点睛:此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 中生有”

9、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 C 项,和原文内容细心对比,就不难发现它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 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芜与美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 “旧物” 。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 苗寨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浸洗着

10、、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 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字已经难以辨认。 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官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 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 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园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和村塞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 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

11、郁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寨的后山上,都有数 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枫杨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 勃勃。 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鸣,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 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 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 4 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繁华落尽之后的古苗寨留在那里的

12、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 无踪的怅然。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在 我所到的苗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道。大园村,时下已经“无 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水梯还在,但向 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登;木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里面;那栋拥有八百年 历史的旧屋还在,但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 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

13、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呢?外出打工去 了。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他们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他们,或 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除了一些节日再不回来。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美,并 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对每日繁 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或许是因为偏僻的缘故,这 里的游人很少。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 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与感慨

14、。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 ,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 第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寨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败的情状,突出了苗寨 的荒芜。 C. 第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D. 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 思考。 5. 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6. 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 【

15、答案】4. A 5. 古老的建筑之美; 厚重的传统之美;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美。 6. 对古朴、厚重、静谧的古苗寨的珍爱与赞美;对苗寨日渐“荒芜”和人们们生存现状的担忧;希望 改变和保持现状的矛盾心理。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 5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原文“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 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 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 “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无中生有。 5.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 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这 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 “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概 括答题要点。 点睛: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 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 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情感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对绥宁苗赛的情感态度,注意根据文中表情 达意的重点句子概括,此题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芫这个词” “美,并 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