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1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778982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1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定风波1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定风波1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定风波1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定风波1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 轼 词 东营市一中 bgy1234 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 文 艺 全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

2、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 ”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 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

3、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 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 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 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 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 现手法。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 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

4、州的第三个春 天。 据东坡志林卷的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 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激进的变 法主张,自请外任,先后在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任职。1079年(元丰 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以苏轼在诗 文中讥讽时政,毁谤朝廷的罪名逮捕 了苏轼,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含冤 103天后终被赦,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与黄州苏东坡与黄州 苏轼贬居黄州四年有 余,虽遭宦途风雨,但 他能以豪爽乐观的性格 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 解脱出来。这段时期, 苏东坡作词约五十首。 苏东坡与黄州 苏东坡成就了黄州,苏东坡成就了黄州,

5、黄州成就了苏东坡。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余秋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道中遇雨,同行狼狈, 雨点穿林,打叶有声, 可见雨势不小。 但苏东坡是怎样的神态? 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竹杖芒鞋轻胜马 苏公手持竹 杖 脚著草鞋,分 明是一身山民野 服。而达官贵人 朝廷命官,往 往 是 高 头大马。“ 轻 胜 马”要 读 出 怎样的心情?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不同凡响的 惊人之笔!从字 面上看,这句话 该如何理解? “ “怕什么呢?我的一生就是怕什么呢?我的一生就是 顶笠披蓑,在烟雨中穿顶笠披蓑,在烟雨中穿 行的,对此,我早习以行的,对此,我早习以 为常了。

6、面对人生风雨为常了。面对人生风雨 ,不如任其自然,泰然,不如任其自然,泰然 处之。处之。” ” “ “谁怕?谁怕?” ”反问,语速短促反问,语速短促 ,坚定。后句要读出苏,坚定。后句要读出苏 公饱经风雨,但超然达公饱经风雨,但超然达 观的气度和胸襟。语气观的气度和胸襟。语气 高昂,情态自然,精神高昂,情态自然,精神 乐观。乐观。 回首向来萧洒处。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无晴。 自然风雨,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人生风雨、 宦途风雨。宦途风雨。 东坡是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这场沙 湖春雨给了苏轼怎样的启发? 风也好,雨也好;阴也 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 好,

7、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公以豁达乐观、平静 的气度,视风雨为无物,阴 晴如一;盛衰荣辱,又何足 挂齿?利害得失,正可一并 泯灭。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 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 ,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 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 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 生活态度。 :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

8、 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 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 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 “曲笔曲笔” ”写写“ “胸臆胸臆” ” 对于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清 代郑文焯手批东坡 乐府中有以“曲笔” 写“胸臆”的评语,你 如何理解这个评语?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曲笔”-写文章时 故意离开本题,而不 直书其事的笔法。 定风波写“三月七 日”沙湖遇雨,这并不 是东坡本意。 定风波定风波写写“ “三月七日三月七日” ”沙湖遇雨,这并不是东坡沙湖遇雨,这并不是东坡 本意。本意。 苏轼由雨中吟啸徐行而生发苏轼由雨中吟啸徐行而生发“ “一蓑烟雨任平生

9、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感慨,通过遇雨这件平常的的感慨,通过遇雨这件平常的 事,表达事,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遇雨遇雨 (故意离开本题)(故意离开本题) 人生风雨、宦途风雨人生风雨、宦途风雨 曲笔曲笔 忧乐两忘,达观归心(作者的本意)忧乐两忘,达观归心(作者的本意) “ “曲笔曲笔” ”写写“ “胸臆胸臆” ”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好处? 途中遇雨,借题发挥,巧妙地把自然界的 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

10、来, 把沉挚深永的人生哲理寄寓生活常事,起 笔随意,结句高妙,引人深思,大大增强 了词的韵味。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 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 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娶 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 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亡 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 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 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 “十年生死两

11、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 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 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岁月的流逝,生 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 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 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 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 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 ,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 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两茫茫 ”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 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 ,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 不去,深沉绵邈。作者用最 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 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 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

12、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 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 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 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 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 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 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 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 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 凉在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是诗人 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 ,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 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 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 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 ,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 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 相逢,更加使人

13、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 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 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 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 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 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 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 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 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 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 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 成“梦”,先写所“思”后写 所“梦”,自然成章。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 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幽” 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 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 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 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

14、与亡妻 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 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 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 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 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 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 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 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 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 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 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 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 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 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 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 来。无言胜过有言,万 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 总束

15、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梦中情景 ,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 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 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 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 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 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 ,“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 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 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 、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 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 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 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 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 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