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7856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_人教(部编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意思。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

2、琴【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2.解题。“伯牙鼓琴”是什么意

3、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2.出示课件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教师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自读,教师评价。设计意图: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朗

4、读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四、理解文言文。1.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出示课件4: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有注释的字词就借助注释来理解,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再者,借助工具书,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2) 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正确理解课文。五、品读“情”高山流水遇知音。1.学到这里,你知道伯牙和锺子期是什么关系吗?用一个词来表达。(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2.疑问:他们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呢?是什

5、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音乐)3.从哪儿看出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现在请带着赞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5.小组讨论,出示课件5: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志在清风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6、”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依依杨柳、萋萋芳草、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滚滚波涛、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萧萧竹叶、淙淙流水6.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们真是心灵相通,这就叫知音。设计意图:将“知音”作为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在头脑中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六、相遇相知。1.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把锺子期当作知音?出示课件6: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

7、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都已经昏昏欲睡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懂得欣赏我琴声的人?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3.“知我者,子期也!”你觉得这时的伯牙与子

8、期还仅仅只是音乐方面的朋友吗?4.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设计意图:补充资料,感悟知音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七、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没有知音,无人理解,伯牙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学生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伯牙把琴给摔破了,决定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2.什么叫终身?(一辈子)3.师:是的,伯牙悲痛欲绝,他认为再也没有像子期一样的知音了,

9、于是来到了锺子期的坟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出示课件7: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朗诵,全班朗诵。4.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想说些什么?5.通过朗读体会伯牙的伤心之情。师:你能体会到伯牙的伤心吗?按照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教师评价:这个伯牙不是真正的伯牙,不够悲伤哦。有点伯牙的味道了。有没有真正的伯牙在?真正的伯牙来了。设计意图:感悟伯牙的悲痛心情。八、回顾全文,品味音乐

10、。1.这就是千古流传的伯牙鼓琴,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了纪念他们,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来纪念他们!让我们聆听乐曲,打开书再一次回味这个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间,让我们试着背一背这篇文章。2.出示课件8:音频高山流水。3.总结:同学们,“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当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记得珍惜友谊,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要知道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是知音。(师板书“珍惜”,生认真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让学生认识到知音难觅。九、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作业布置。1.给你最好的朋友讲讲这个故事,如果你有了知音,记得老师说的话:珍惜!2.背诵课文。3.搜集

11、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设计意图:在积累中感受友情的美好。【板书设计】21伯 牙 鼓 琴伯牙 知音 锺子期志在高山珍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惜汤汤乎若流水破琴绝弦 死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读准课文中的注音字。2.理解注释中字词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4.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凭空想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伯牙鼓琴。2.今天再来学习另一则文言文(板书:书戴嵩画牛),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学习的文言文自然引入对本文的学习。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

12、10:课文朗读节奏的划分。学生自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2.根据上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这一篇,自学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出示课件11,师点拨难理解的字词:好:喜欢。宝:珍藏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囊(nng):袋子。此处指画套。曝:晒。拊(f)掌:拍手。搐(ch):抽缩。掉尾:摆动尾巴、摇着尾巴。然之:认为他说得对。婢(

13、b):女佣人。3.带领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出示课件12: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其中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牛在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是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的。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设计意图: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三、抓住“笑”引发想象。在这篇文言文中,牧童笑了

14、,杜处士也笑了,他们的笑各有什么意味?1.出示课件13,自学提示:“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这种笑是怎样的笑?可以大胆的想象,这种笑还可以是怎样的笑?他是一个牧童,有可能坐在牛背上,还有可能不像大人那样顾及形象,他可能有什么动作?“处士笑而然之”的“笑”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会说什么话呢?2.学生交流讨论,并表演,师相机点拨。设计意图:抓住“笑”让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四、拓展总结。1.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2.出示课件14,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板书设计】书戴嵩画牛牧童处士拊掌大笑笑而然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