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78433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称为别子,规定“别子为祖”,让他们另外去建立一个宗族系统,使其与地位尊贵的嫡长子区别开来。其主要目的是A. 扩大周朝的疆域B

2、. 保障皇位的世袭C. 确保周天子权威D. 实现“家国一体”【答案】C【解析】【详解】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称为别子,让他们另外去建立一个宗族系统,目的是防止“别子”威胁周天子的尊贵地位,以确保周天子的权威,故C项正确。“别子为祖”与周朝疆域无关,故A项错误。B项发生于秦朝以后,故B排除。D项说的是宗法制,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2.汉代曾有班超“弃笔从戎”的壮举,而唐代中期后则出现“弃武就文”“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母接之不齿”的现象。此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 军功奖励制度的缺失B. 从军带来的伤亡过大C. 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D. 科举制的完善与兴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弃武就文”说明求

3、知之风的盛行,而能够推动此风形成的是科举制为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途径,而且科举考中者会得到许多特权,从而导致出现了由“弃笔从戎”到“弃武就文”的变化,D项正确。奖励军功在古今都存在,唐代也没有缺失,故A项排除;从军导致伤亡不是军人地位下降的原因,故B项排除;国家久安虽无法体现军人的价值,但也不会形成“不齿”的结果,故C项排除。【点睛】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

4、唐朝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3.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A. 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B. 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C. 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

5、合一【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三省制度逐渐被中书门下所取代,三省职能逐渐走向了合一,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宰相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故B排除;中书省在唐初并不处于中心地位,故C项排除。4.在地方政权层次,黄宗羲主张恢复唐代的方镇制度。黄宗羲认为在沿边地区设立方镇有五大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够“一方之财自供一方”“一方之兵自供一方”“一方不宁,他方晏如(注:安定之意)”。黄宗羲这一设计的内在精神是A. 强化地方割据B. 反对专制集权C. 践行民本思想D. 回归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黄宗羲主张实行方镇制度,思想核心

6、为强化地方,弱化中央集权,实质是反对封建君主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黄宗羲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他主张限制君权,故A项排除;材料并不是民本思想,故C排除;材料体现的不是历史传统的问题,故D排除。【点睛】黄宗羲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批判半封建制度“。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还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

7、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5.下图是根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编制的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示意图。出现图中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5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情况A. 自然经济的解体B. 列强入侵的破坏C. 江南战乱的影响D. 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经济的解体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江西人口减少无关,排除AD;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并未进入江西,排除B;材料中“18551858年”正值太平天国时期,战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少,故选C。6.下表为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投资表(单位:百万美元),这反映了列强对华铁路投资年份借款直接经营合计1

8、914192.5292.0484.51930356.6196.4553.0A. 攫取利权的方式因时而变B. 呈现大幅增长趋势C. 使中国丧失了铁路的修筑权D. 旨在控制中国铁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信息的数据变化看,列强对华铁路投资由直接经营为主到借款为主,说明列强攫取中国铁路利权的方式多,而且因时局时代而变化,所以A项正确;“大幅度”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中国丧失铁路修筑权,故C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列强控制中国铁路,故D排除。7.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

9、族主义复活”A. 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B. 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C. 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D. 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点睛】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

10、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8.1950年9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这一做法A. 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B. 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半文盲C. 确立了工农主人翁地位D.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新中国注重工农教育,这与新中国政权特征有关,因为新中国政权属于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注重工农教育不能体现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故A排除;当时还没有消灭文盲半文盲,故B排除;不能说注重工农教育就是确立工农

11、主人翁地位,故C排除。9.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一“哲学的突破”A.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B. 主张王权应该高于教权C. 肯定人的欲望歌颂人性D. 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智者运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A项正确。B项符合宗教改革,故B排除;C项符合文艺复兴,故C排除;D项符合启蒙运动,故D排除。【点睛】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戈拉是西

12、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10.英国近代史上某法案曾记载:“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这一规定的出台A. 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结果B.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 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D.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对议会席位进行了重新分配,将更多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议会改革主要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诉求,故A项错误。B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D排除。11.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

13、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而刘绪贻先生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新政“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新政A. 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D. 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是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故B项正确;“根本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故A排除;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但不能说解决了,故C排除;罗斯福新政没有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故D排除。【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

14、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12.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下面部分目录反映了章节目录第11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第12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第13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第14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第15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A. 断代史整体史观B. 编年史文明史观C. 编年史社会史观D. 国别史生态史观【答案】B

15、【解析】【详解】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著作的目录是按时序编排的,因而特点之一是编年史,从目录中的标题中“旧大陆文明中心”“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可以看出具备文明史观的特点,故B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以直接得出人类与大地母亲属于编年史,即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故A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题干中人类与大地母亲属于文明史观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题干中说的是编年史,故D排除。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世祖末和元成宗初,朝廷改置和增设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等行省,行省逐渐演化成常设的、固定的最高地方官府。元朝廷嫌“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把行省品秩降级为从一品,平章政事两人作为长官。这些基本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