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11778298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白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字。会正确读写“精巧、配合、身段”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过程与方法: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2.理解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体会其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白鹭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与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2、感悟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出示课件1: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教师范读)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板书课题:1 白鹭。3.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生齐读课题1 白鹭4.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

3、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始探寻设计意图:通过古诗自然引入白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出示课件2:“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4.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5.朗读第1自然段和

4、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6.说说散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诗的短小、精练、节奏感强、富有意境等方面去猜测白鹭的特点,理解作者把白鹭比作诗的写作特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读懂读通课文,并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首尾呼应的两句话质疑,并为下节课作准备。三、课堂小结。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出示课件2:“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

5、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有感情地朗读。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直接切入这节课的重点。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1.“精巧”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仔细读第15自然段,并把具体描写白鹭精巧的语句画下来。3.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画、批注。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5.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1)作者具体怎样写了白鹭的外形?(2)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受呢?(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3自然段的对比手法,第5自然段的排比手法)6.由此看

6、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呢?7.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圈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抓住重点句体会到了白鹭的外形美,感悟到了白鹭的精巧、白鹭的美。三、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起什么名字好呢?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3.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是哪

7、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给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做上记号。5.出示课件35: 欣赏课文配图,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出示顺序。A.钓鱼图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B.望哨图引导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一读)你认为它是在望哨吗?想象说话:它真是在望哨吗?或许它是在。C.低飞图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天空中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朗读感受。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望哨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7.可是,仍有人

8、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1)自由朗读体会。(2)指名汇报。理解: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8.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读文给画面起名字,感悟白鹭的韵味美。四、课堂小结。1.白鹭是美的精灵。提问: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2.引导学生思考:白鹭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让学生说一说,引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设计意图:写几句话赞美白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结束了这一课。【板书设计】1白鹭诗精巧适宜(色素、身段)韵味无穷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 2落花

9、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本课9个字,理清文章脉络。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10、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准备】1.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特点。2.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读通读懂课文,分清课文的主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1(猜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花生(板书课题) 2.简介花生: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1)落花生名字的由来: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上结果,唯独花生是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

11、“落花生”。(2)演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3.作者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4.师:我们今天学习第2课落花生。设计意图:兴趣是求知的动力,用谜语导入,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1.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吩咐榨油茅亭播种石榴爱慕矮小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生自由朗读)生: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来写的。(师板书)3.出示课件3(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事情,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设计意图

12、: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三、了解文章围绕花生写的四件事。1.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2.收花生: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居然”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说明他们很高兴。)师:谁能用这个词造句?生:小明平时成绩很差,可这次考试居然考得很好。 3.吃花生:结合插图说说父亲还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4. 议花生: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5.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是详写?(议花生,因为议花生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四、总结。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议花生”呢?下节

13、课再讲。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父亲说的话,从中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学习作者借花生抒发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以及重点写了哪一部分。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议花生)过渡:花生收获了,这一家人居然还要过一个收获节来庆祝,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默读第315自然段,让我们看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收获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一)出示课件4:自学提示:1.“我们”几个孩子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2.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3.填表。果实项目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位置外表印象4.父亲要告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