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11777920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导学案(配套)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小说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高考考试大纲对小说阅读的要求2.掌握并运用小说阅读知识解决问题(二)预习要点掌握并运用小说阅读知识解决问题(三)达标练习【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会明沈从文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

2、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

3、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

4、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

5、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

6、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有删改)1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答: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答: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答: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答:二、探究案(一)要点回顾高考考试大纲对的要求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

7、、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问题探究故

8、事情节的把握。1、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概括小说的情节,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的格式加以概括; 有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需保留“何人做何事何结果”三个主要要素。分析鉴赏某个情节的作用:主要从该情节对人物形象、主题、其它情节、构思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一)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 一定的情节能够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二)从对其它情节、构思上来看 在开头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中间可能有过渡、推动

9、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 在结尾有可能交待故事的结局、照应上文、构思精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从对小说的主题方面来考查,情节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人物形象的揣摩1、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

10、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注意瑕不掩瑜和明贬实褒以及性格发展变化中的前后矛盾、丰富。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自然环境衬托主题,社会环境突出主题。注意:有时候要注意环境中某些物象的象征含义。作品主题的挖掘。1、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

11、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小说的主题: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精妙技巧的捕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

12、特点(例如:语言的精炼含蓄和典雅通俗、句式整散结合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修辞),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小说开头的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形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小说结局的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上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3)从主题上来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分析令人伤感的结局。(1)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2)从

13、表现人物性格上来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3)从主题上来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三)课堂小结第一、精心做好习题。结合学习资料、各种媒体,对文本进行阅读、比较,筛选信息,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开展争鸣,通过争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形象的社会性、典型性的理解。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第二、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

14、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四)拓展交流【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

15、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马骁驭说,你真有心。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马骁驭说,不知道。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