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70327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广东省高三入门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山一中中山一中 20182018 年高三入门考试试题语文年高三入门考试试题语文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在以往的 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 ,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 、 “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现在,无论是西方还 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

2、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用舍勒的话说: 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 ”文学 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 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当 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所 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 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

3、复存在。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 ”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 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 艺术工程的重建。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 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 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文学艺术遭遇 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 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

4、在这个精神气息异常稀薄的时代,原本已经有待拯救的 文学艺术,是否还可能成为拯救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尤其在生态领域更是如此。 21 世纪初,时代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现代史中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 而今日的待拯救者,比如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 点” ,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憧憬、期盼,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吹拂 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人生的“绝对使命” “最高存在” 。人类曾 2 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靠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

5、上或对峙 于天地自然之外。 (摘编自鲁枢元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 ,诗歌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 具有重要的地位。 B. 天地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根本,两者关系密切,它们的割裂或分离,会导致以往文学艺术失去产生恢弘力 量的动因。 C. 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面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批评都表现得异常麻木迟钝,不能 担负起拯救的责任。 D. 时代的格局发生变化后,原本战无不胜者有可能难以持续,而今日的待拯救者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 命。 2. 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不能

6、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 法的一项是 A. 到处铺满的水泥地覆盖住了一切原本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 B. 各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住了我们的视线,难以看到自然美景。 C. 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D. 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 3. 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文学艺术丧失天地自然,必然会衰败枯 萎。 B. 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精神气息变得异常稀薄,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

7、负起 互相救助的责任。 C.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依赖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艺术所遭遇的,实际上是一场自然的生态灾难。 D. 人类能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是因为得益于文学艺术。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 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3 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 ,”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在以往的时代,无 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

8、,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 ” ,文中指出这是“在以往的时代” , 选项忽略了这一限制词。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 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 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

9、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 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 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 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如本题的 A 项,选项忽略了文中

10、“在以往的时代”这一时间上的限制。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 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给出的观点是 “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 ,四个选项相当于论据,其中 ABD 三项都可 以证明这一观点,都可以作为这一观点成立的论据。而 C 项, “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 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艺术欣赏加深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但并不能证明“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 就不存在了。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下列理

11、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 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 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 “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 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 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并没有表达“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 救助的责任”这个意思。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4

12、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 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 2014 年 12 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 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 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 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 2015 年 6 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 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

13、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 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 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 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的内循 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 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 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 4 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

14、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技术 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 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 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 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 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年 4 月 5 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

15、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 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 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 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 5 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 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

16、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 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 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 年 2 月 14 日) 材料三: 今年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 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 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 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 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 年 4 月 26 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