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1776966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题型专练)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解析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热点集锦 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2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信息“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反映了地主

2、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答案为B项。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A项材料未体现;B、C两项是表面现象,只有D项符合题意。3.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

3、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答案】C【解析】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同题干所述内容范围不同,故A项错误;题干中所述为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 10.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是“半边天”的说法,这显示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棉纺织业发展,女性创造的家庭收入增加B.通俗文化盛行,妇女识字率提高C.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女性自主意识觉醒D.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提升【答案】A11.1979年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地区发掘清理了一批古墓,出土了锦、绢、刺

4、绣、铜镜、漆器,还有木简、纸质文书等珍贵遗物,以及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这批古墓埋葬的朝代最早应为()A.西周B.秦朝C.汉朝D.宋朝【答案】C【解析】题眼是“锦、绢、刺绣、铜镜、漆器”“木简、纸质文书”和“中亚、西亚”。纸出现在汉朝,而且陆上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中亚、西亚的联系,故这批古墓埋葬的朝代最早应为汉朝,C项正确。12.明末松江府“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是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通徭,泛指徭赋)供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出当时松江地区()A.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

5、改变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答案】A【解析】题眼是“大半植棉”“全赖此一机一杼”。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末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赋税主要依赖于此,故正确答案为A项。13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答案】B【解析】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原因,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

6、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宗教黑暗统治不是欧洲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4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答案】B15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事安排秦汉耧车

7、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答案】B【解析】表格中“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不属于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自春秋战国借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并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都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农业科技属于首创发明,故D项错误。 21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

8、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按照图片所示,当地工场工人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明代租佃关系盛行,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2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案】B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

9、考条目(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6分)【答案】建议一:“春秋战国”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及其成就。24阅读下列

10、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

11、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0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 。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朝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哪些改进?(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农业模式及其理论依据。(3)综合两则材料,分析汉代农业模式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

12、的地位。(3)地位:该模式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又需要以经济政策相对宽松、国家政治比较稳定、交通网络比较通畅等为条件。在历史上可以满足这些条件的时间比较短,农业生产的主体仍是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所以该模式不是主流。26.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

13、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摘编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指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景德镇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不能说明。原因: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