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9488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解析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历史试题必修一1.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

2、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2. 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B.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的制度,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项。点

3、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官僚性质的家臣” “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明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情况下出现的乱象,不符合分封制的要求,得出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的结论。3. 后汉书百官志县、邑、道、侯国条,本注曰:“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据此可知A. 官僚政治日益显现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 郡国并行利于考核D. 官府考核豪夺民财【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员的年度考查,以此评定地方官员的政绩,说明中央对地方官员

4、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官僚政治日益显现,与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已有根本不同,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郡国并行制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排除D项。4. 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A. 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B. 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 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D. 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说法关于绝对,且吐鲁番地区考

5、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也不能说明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故A错误;材料内容只反映了土地、户籍、赋役、借贷、买卖契约等信息,也不能体现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故B错误;材料“土地、户籍、赋役馆驿借贷、买卖契约等”都属于与经济紧密相关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大一统的文化政策,故D错误。故选C。5.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

6、了破坏【答案】D【解析】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C项。6.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居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 驱逐了西

7、方殖民者的残余势力D.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答案】D【解析】郑成功是效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B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错误。两次收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正确。7. 宋教仁曾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始于帕米尔高原。这种宣传旨在A. 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B. 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C

8、. 追求历史研究的真实性D. 强调人类文明的整体性【答案】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分析材料。8. 1903年前后,俄国企图独吞东三省,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被清政府拒绝。谣传拒俄义勇队特派员向袁世凯请愿遇害,此后苏报文章“革命其可免乎”在留日学生中流传开来。这表明A. 清政府已经沦为沙俄的附庸B. 日本支持中国留学生的呼声C. 清政府助推了反清革命运动D. 不明真相的知识分子被利用【答案】C【解析】因为清政府拒绝了“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从而引起了“革命其可免乎”的呼声,这说明清政府的行为激化了反清的革命运动,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

9、不出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支持,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9. 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A. 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B. 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C. 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D. 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晚清政府对科举制和立宪改革的时间都大大缩短。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这反映出清朝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故A项正确;B项是晚清统治危机的表现之一,故错

10、误;清末新政没有取得成效,故C项错误;此时国内的顽固势力仍然占据政治舞台,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路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晚清政府对科举制和立宪改革的时间都大大缩短,这晚清政府面对当时统治危机空前加深的反应。10. 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A. 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C. 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D

11、. 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由此可以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A正确;1927年大革命以失败告终,B与题干时间不符;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不正确;D是在南昌起义之后。点睛:本题考查对大革命的失败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的理解,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11. 下表为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据此表可知有关社会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计划

12、经济有关国民党历史有关三民主义32本23本23本19本8本13本A. 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B.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D.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表明,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计划经济的书籍较多,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正确;材料不能的出民众的态度,A不正确;BC说法均不正确。12. 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A.

13、 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B. 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C. 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D. 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答案】D【解析】材料“1934年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的主张,故A错误;中共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是为了进行土地革命,故B错误;“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4年。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

14、根本上根绝水患”,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3. 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该公报A. 符合中美苏英共同利益B. 促进了政协会议的召开C. 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D. 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答案】B【解析】材料“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体现了公报主张协调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以维护国民党的统治,为此国民党召开了重庆政协会议,B符合题意;国民党统治的

15、确立与苏联没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实质上不利于共产主义实力的扩张,A不正确;材料所述有利于缓和国内矛盾,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14.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A. 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B. 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C. 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D. 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答案】D【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也包括美国,故A错误;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并不是中心地位,故B错误;“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这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条件,故D正确。故选D。15. 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A. 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B.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