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858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三模考试 第 1 页 共 6 页 历史学科试卷 东北育才高中部 1718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三模 历史学科试卷 答题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命题:高三历史备课组 第卷 选择题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共 32 题,每题 1.5 分,共计 48 分)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 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古代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古代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明朝始设巡抚, “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后来绝大多数巡抚

2、都带有兵 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3福建泉州在南宋时被定为陪都,并设立市舶司。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因招外商成绩显 著,被任命为泉州市舶使。这表明南宋时期 A对外贸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 C国家税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经济中心移至东南沿海地区 4货币称为“钞票” ,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 “茶引”等,拿凭证到指 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3、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5明朝万历年间,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 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C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6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 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C

4、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7道光 20 年(1840 年 9 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 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81907 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 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了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 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 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 C巡抚

5、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 高三三模考试 第 2 页 共 6 页 历史学科试卷 9下表是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官籍贯分布情况。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省籍 广东 广西 四川 山东 江西 河北 福建 湖南 江苏 浙江 贵州 八旗 湖北 台湾 安徽 人数 50 1 1 2 3 1 11 8 28 23 4 16 2 1 16 A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B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C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D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10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 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

6、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11晚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 年规 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周学熙曾为其公司申请 30 年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 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12近代以后,自中国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 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造成 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 B东部地区的交通便利 C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 D近代民主思想

7、的传播 13孙中山割辫于 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 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A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14建国初期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在 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15 下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8、 年代的大国关系图, 其中“”表示合作关系, “” 表示对抗关系。读图,可知甲、乙、丙分别指 A中国、美国、苏联 B英国、美国、苏联 C中国、苏联、美国 D美国、中国、苏联 1619571978 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 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 、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 这说明 高三三模考试 第 3 页 共 6 页 历史学科试卷 A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 B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 C两种经济形态共存和竞争 D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17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 纷搞

9、起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经济 B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 C对外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81991 年 9 月 3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决惩治“官倒”指出:“近年 来冒出的官倒爷,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价格双轨制,从中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物价横飞, 市场动荡,也滋生出很严重的腐败问题,必须坚决惩治。”这从本质上说明 A当时中国官员腐败问题较严重 B苏联解体给中国经济带来动荡 C经济出现自开放以来的重大挫折 D经济体制改革须触及纵深领域 19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

10、力的提 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 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加入世贸,融入全球 B开发浦东,打造上海 C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D包干到户,提高收入 20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 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 内乱中寿终正寝。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 A因自身缺陷而消亡 B导致古希腊内乱 C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是少数人的民主 21 17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 18 世纪

11、末的法国大革命, 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 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 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有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22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 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231906 年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授意下,国会通过了郝伯恩法 ,授权洲际商 务委员会确

12、定铁路最高运费。到 1911 年,铁路运费减少一半,说明当时的美国是为了 A限制及消灭垄断资本 B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C削弱外国铁路势力 D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24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 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高三三模考试 第 4 页 共 6 页 历史学科试卷 C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25英国曾于 l961 年和 l967 年两度申请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但都被法国总统

13、戴高乐 予以否决;直至 l973 年,英国才最终加入“欧共体”。法国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 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的经济实力 B英国的地理位置 C英、法关系的恶化 D英、美的特殊关系 26 “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 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 ,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 (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 。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271975 年,美、苏就苏联购买

14、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 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 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 10 倍。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28 1921 年 5 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规定: “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 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 ”这一规定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29 1933 年上台的罗斯福极力使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而 1981 年上台

15、 的里根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政府对我们生活的 干预有关”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 B经济衰退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 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 D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 30新功能主义者预测,超国家组织的存在及其成功,将激励原本抱怀疑态度的社会群 体接受欧盟或欧共体。材料表明 A欧盟被社会群体完全接受 B超国家组织有利于经济区域化 C欧盟已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D欧共体成员国已失去国家主权 31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尽管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 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企业私有化,支持全 球性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B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