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7274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体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2、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

3、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

4、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摘编自中国香文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

5、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B. 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C. 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D. 宋代之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B. 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C. 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渐式微”的不良态势。D. 文章按

6、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香文化的特点,虽然涉及内容繁多,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实现了专香专用,促进了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B. 历代很多文人赋予香丰富文化内涵与高度艺术品质,这表明文人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主导作用。C. 人们只谈香的价格、产地和香味,加上商业化的侵袭,使得近现代香文化发展有误入歧途的风险。D. 香文化的兴衰是很复杂的问题,梳理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1. B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

7、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据原文“香文化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可知,“前提”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据原文“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可知“最核心”的说法不妥。D项,据原文“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可知,“替代”的说法有夸大之嫌。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说法不妥。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

8、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据原文“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可知,“主导作用”的说法不妥。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朗读与呐喊莫 言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

9、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

10、有痛感而已。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青蛙,真

11、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

12、者。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

13、吃草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

14、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B. 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C. 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D. 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5. 请结合上下

15、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 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D 5. (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6. (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

16、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A项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