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6968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已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之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已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诗人看似表达的是一己的情感,实质上是通过抒发自我的情感而代言人民的心声。离骚是一个对人民和国家有着深厚情感的伟大诗人呕心沥血的杰作,“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所以才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圭臬。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把人民的疾苦冷暖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

2、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关头,人民需要金戈铁马式的激昂乐章,“论语派”却在这个时候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无怪乎受到当时文坛的广泛批评。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作家艺术家才能葆有持久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如果脱离人民,仅仅立足于个人小圈子的风月和梦想,创作营养有限,创作的生命力就难免枯竭,作品的情怀也会日渐狭隘。人民及其生产生活实践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动力。中国古代诗歌最初就是源于劳动人民的“举重劝力”之歌,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各种艺术类型的生成都与人类历史实践有着必然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不断创

3、新生活、创新实践,不断为文艺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源源不竭的素材。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文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不断发掘崭新的内容,不断丰富文艺表现形式,文艺作品才会呈现创造力和感召力。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真正表现出来,交给人民去鉴赏、去评判,这是艺术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艺工作者在生活实践中,情感和灵魂与人民的情感和灵魂产生共鸣,创作激情就会喷薄而出。实践证明,没有切肤的感受,就没有佳作的诞生。源于生活的感动也就是“动心”,情动于中,创作的作品才容易获得人民的共鸣。人民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

4、强烈,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深刻,是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实现有机统一,人民看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如果一部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又能够与人民产生共鸣,就能够成为经得起人民的鉴赏和评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想象的发动机。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是艺术想象,艺术想象的质量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当思想导入了正途,情感与想象就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情感是艺术想象冲天而起的发动机,想象是情感扶摇而上的助推剂。艺术并不仅仅是艺术家本人情感的传达,更是

5、艺术家对生活中那些能够激起这种情感的现实对象的反映。而要想被现实对象激起情感,艺术家就必须熟悉自己的对象、热爱自己的对象。当文艺工作者充分熟悉了人民的实践和生活,当他们的爱憎与人民血肉相连,当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文艺工作者的才能才会焕发出来,艺术想象的发动机才会开启,各种美妙的语言和各种生动的意象才会奔赴笔下。(节选自赵明仁文艺要脚踩实地)1. 下列关于“文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使文艺作品有创造力和感召力,文艺工作者就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发据崭新的内容、丰富文艺表现形式。B. 文艺工作者的情感和灵魂与人民的情感和灵魂产生共鸣,就会喷薄出创作激

6、情;毫无疑问,没有深切感受就不会产生好作品。C. 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深刻,是否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人民说了算。因为人民是生活实践的检验者和见证者。D. 文艺工作者要焕发才能,就必须充分熟悉人民的实践和生活,爱憎与人民血肉相连,创作激情被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激发出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离骚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圭臬,主要是因为作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厚情感。B. “论语派”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人民需要金戈铁马式的激昂乐章时,提倡幽默、闲适、性灵,遭当时文坛的广泛批评。C. 劳动人民的“举重劝力”之歌是中

7、国古代诗歌之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各种艺术类型的生成都与人类历史实践有着必然联系。D. 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艺术想象的质量在于创作主体的综合素质,情感与想象辅相成,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一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心怀黎民百姓,把人民的疾苦冷暖作为诗歌表现的对象,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B. 作家要想拥有旺盛的创造力,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就必须脚踏实地,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C. 不同时代和群体对文艺的需求不一样,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断创新生活、创新实践,为文艺提供丰富多彩

8、而又生动鲜话的内容。D. 艺术更是艺术家对生活中能够激起本人情感的现实对象的反映,艺术家只有熟悉和热爱自己的对象,情感才会被现实对象所激起。【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试题分析:C项,说“人民是生活实践的检验者和见证者“不合文意,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说的是“人民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

9、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找出答案。2. 试题分析:D项,“情感与想象辅相成,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表述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是说“当思想导入了正途,情感与想象就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情感与想象”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需要有“当思想导入了正途“这个重要前提,选项忽略了这个前提。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拥有旺盛的创造力”曲解文意,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葆有持久的创造力”。“旺盛”是“生命力

10、强”“情绪高涨”的意思,“持久”是“保持长久”的意思。“生命力强”“情绪高涨”并不等于“保持长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热闹李利君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

11、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

12、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13、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

14、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

15、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6. 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答案】4. C 5. 优越与自得。张太

16、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积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羡慕与孤寂。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美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 6. 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