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76648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三首教科版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详细讲解)教材简析本课三首古诗以平实的语言、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田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主客间质朴、纯真、浓厚的感情。其中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两首,诗人是客,从客人的角度写了所见所闻,表达了赞赏、留恋之情;客至一首,诗人是主,以主人的身份表现待客的热情和不周。不同的角度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不同心境,但语言中散发出的质朴、和谐的情味却是一致的。设计理念来源:学*科*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因此本课教学将遵循“由扶到放”“比较赏析”“适度拓展”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发掘体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点,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激发

2、学生的有效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1、在诵读和融情想象中,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和主客之间质朴、纯真、浓厚的感情。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4、借助注释中的注音和字典能读准多音字“还”“舍”和课后的“黍、郭、圃”等7个生字,会写“邀、至、桑”等10个生字。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唐诗中饱含的“情”和宋诗中蕴含的“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设疑,揭示课题(课前板书:古诗三首)1、同学们都

3、经历过出门做客和招待客人的事吧?我们来聊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门做客或招待客人的情形。2、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好吃的、好玩的,还有相聚时的开心、快乐,是吗?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空,走进唐宋时代,去看看留在那些著名的诗人心中的又是什么情形呢?(齐读课题)(直接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对做客、待客之道形成一种自我认识,并引出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满认知期待。)来源:学科网二、读准诗句,切入主题1、读准古诗,随机解字。(1)请学生自由读读三首诗,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停顿节奏。(教师巡视,个别指正读音和停顿节奏)(2)指名读古诗,纠正不准确的读音,随机提问“还”和“舍”的意思。

4、2、切入主题,锁定内容。(1)快速浏览,想想三首诗中作者是客人还是主人。在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两首诗中作者是客人;在客至这首诗中作者是主人。(2)这节课,我们先随同孟浩然和陆游一起去做客吧!(古诗作为集音韵美和意境美于一身的语文学习材料,读准、读通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在指导读准的过程中随机理解多音字的意思,为帮助学生疏通诗意做准备。以“做客”和“做主”两个主题把本课的学习划分为2课时。)三、交流方法,理解诗意1、自读古诗,交流字词。读一读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有说不通的地方做上记号。不懂字词预设:至田家斜场把酒腊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追随衣冠简朴古风从今无时2、思考方法,归纳整理

5、。想一想,对于注释中没有解释的字词,除了查字典,你有什么办法了解意思?来源:学科网交流预设: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学成语。板书: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已学成语)。3、以过故人庄为例,运用方法。(1)自己读读过故人庄这首诗,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不懂字词的意思。交流:“至”字可对应“邀”来理解,或可举“冬至”这个例子。“把酒”,老师可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理解。(2)知道了字词的意思后,当我们说诗句的意思时,有时还需要把字词位置换一换,这样才能使诗句意思更加通顺。比如:“独钓寒江雪”我们说整句话意思的时候词语的顺序应该为“独雪寒江钓”。大家自己练说一遍。(3)指名说诗

6、意,教师随机评价,指正。(4)指几名学生读,评价,齐读全诗。4、迁移学法,自得游山西村的意思。(1)刚才我们学习过故人庄时,先用适当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的意思,接着又通过调整词序说了整首诗的意思。大家能不能运用这样的学法自己试着读懂游山西村的意思?当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和同桌同学轻轻地讨论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教师巡视,随机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共性问题,统一交流)(2)指名说诗意,不当之处随机指正。(这一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真正的学习障碍。针对问题,启发学生“回忆旧知,归纳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帮扶

7、”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迁移学法,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后援。)四、比较同异,赏读两诗1、比较相同,体会诗情。同学们,两首诗写于不同的朝代,前后相差多年,但我们仔细地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到很多相同的地方。请大家再次自由地读一读两首诗,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的地方?(1)内容预设。两首诗中都写到了主人非常的热情好客,为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酒菜。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读读评评,强调“具”“邀”“留”“足”,读出主人的好客。两首诗都写了看到的景色。看到怎样的景色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指名读,点评,闭目听读,融情想象)(朗读中体会“绿树村边绕”“青山郭外斜”的对仗工整和由近及远,由里到外的描写

8、顺序;体会山西村的幽深,曲曲折折的山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但一转弯却又见花红柳绿;体会乡村古老、淳朴的风俗)来源:学科网都写到了诗人心中的想法。诗人心中的想法都凝聚在最后一句话中了。谁能读好最后一联诗?(强调“待、还”;“闲、无时”等词)(2)写法预设。这两首诗先写事,再写景,最后写情。这是两首律诗,律诗分为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叫“起、承、转、合”,也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事、写景也写情,这就是一个写法规律,这个规律还能帮助我们背诵全诗呢!两首诗的意思都比较好懂,没有很深奥很难懂的地方。诗人用简单、平实的词语写清了要表达的意思。(男女生分别读一首)(3)情感认同预设。从诗人与主人的

9、交往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留在诗人心中的是什么呢?朋友之间随和、质朴、深厚的情谊。2、比较不同,感悟诗理。(1)交流不同,适时点评。(2)其实唐诗过故人庄和宋诗游山西村还有一处很大的不同。补充陆游材料。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张浚战败后,陆游也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乡。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

10、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中。请大家从游山西村中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不心灰意冷,勇往直前,相信前途光明的心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啊,诗人不仅写了客人和主人之间和谐、质朴的感情,还在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宋代的诗歌大多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而唐代的诗歌表达的是浓浓的情谊。(以“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架构起两首诗一起学习的桥梁,紧扣诗句中的重点词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品读、赏读诗句,融诗意理解、情感体验、写法学习于一体。比较相同中,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中包含的浓浓的情感;在比较不同中,引入陆游作诗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体会宋诗包含人生哲理的写法,从而对唐诗和

11、宋诗有模糊的区别意识。)五、小结学法,诵读两诗1、再设情境,齐诵两诗。让我们闭上眼,再次跟随孟浩然去拜访老朋友,跟随陆游去游山西村吧。全体起立齐背两诗,背不下来的同学可以看课文。2、小结学法,教学期待。这节课,我们借助不同的方法解决字词、疏通诗意,比较欣赏了两首诗的异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在做客。而大诗人杜甫作为主人,他会怎么招待客人呢?我们下节课就去杜甫家做客。(情境中引导学生齐背两首诗,使师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小结再扣本课中三首诗的不同,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两首诗,谁能来给大家背诵一遍这两首诗?2、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两首诗的?来源:Z。xx。k.Com3、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节课采用的方法学习客至这首古诗,先借助各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疏通诗意,再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等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最后熟读背诵。(“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回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同时了解古诗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