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5113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江苏省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试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战国时期,晋伐齐,战前誓辞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又春申君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复西取素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那,距(拒)秦。”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 晋国出现郡辖县地方行政制度B. 楚国所设郡有军事应急的性质C. 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D. 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淮北地边齐,其事急,

2、请以为郡便。”“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可知为满足楚国边境军事防卫需要而设置郡,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A项错误;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以分封制为主,秦朝实行郡级地方行政制度,故CD项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关键信息“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2. 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贷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宜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

3、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内容为班固西都赋描绘了汉代长安城市分布状况,而当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绘制了汉代长安的城市分布图,两者在“十二通门”“三条广路”“东西市”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体现了考古发现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佐证,共同印证历史。A项内容只强调文学作品,对材料的解释不够全面,且其认为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的说法亦不准确。故A项错误,D项正确。该项内容只强调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并没有体现文学作品的作用和两者的相互关系

4、,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故B项错误。故选D。题干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相互印证,而非该项所叙述的单方向的证实,且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文学作品可能为考古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但是否可信需要考古上的支持。3.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逸马,西市买鞍鞠,南市买巒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 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B. “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C. 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 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答案】D【解析】试

5、题分析:本题涉及的是古代经济,其中A中的遍布城乡的应是草市;B不是各个阶层,表述绝对化;C在南北朝时期国家政局动荡,北方不可能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表述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的商业。4.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

6、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5.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所辖地区广關,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答案】B【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B项与材料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相

7、符,故答案为B项。“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有较大权力,但与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6. 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材料中“

8、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说明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A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家户”“田家”是说家庭的,与官营纺织经济不符,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材料中未涉及政府重农抑商政策,D不符合题意。点睛:根据材料所述,明代江南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普通人家完全以纺织为生的现象,而从事纺织工作的也不再限于女性,而是“男妇或通宵不寐”,即男女都从事纺织活动,表明传统的“

9、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7. 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 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 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 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主要因为是关税的协定,而不是通商口岸,故B项排除;“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考点

10、: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8. 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之设教会与中国者,相继译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A. 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B. 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C. 多读西节是直传革命的手段D. 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次自救运动,并未超越封建改革,故A项错误;曾国藩翻译西书,意在挽救清王朝统治,“而梁启超所

11、提倡的“自强”“自立”,意在宣扬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说明随着西学的传入,变革意识在发展,故B项正确;梁启超宣扬改良主义,所以他倡导的欲“自强”、“自立”并非宣传革命,故C项错误;“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可知当时读西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传统知识依旧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背景: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

12、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9.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

13、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A. 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B. 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 主张集中力进行淞沪会战D. 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否定了淞沪会战的积极意义,认为部署不当,造成了北方抗日力量的削弱和南方的沦陷。事实上,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对于中国制定合适的抗战策略,进行战备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AC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0. 英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共产党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在西北树立了精神

14、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准备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故选A;B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是井冈山时期,排除。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1. 中共

15、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A. 全面内战揭开序幕B. 内战局势已然明朗C. 战略态势明显转折D.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和支持。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6月以来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略态势明显转折,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在1946年6月揭开了序幕,北平和平解放在1949年初,故A、D两项错误;1949年1月三大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内战局势已然明朗,故B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8年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12. 中国代表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