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4451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重庆市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 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 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 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被应用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政治领域具

2、有一定的调节功能,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的影响;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是材料要传达的含义。2.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的“霸道”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一,不是说“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故B错误;

3、政治主要是维护国家统治,故C错误;法家并没有否定“先王之道”,而是将之进行整合,故D错误。3. 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中孔子主张德和礼,而荀子的主张则是礼乐和法数,可以看出两者相比,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所以选C。AB与材料原意无关,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以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比较来命题,要求考生找出二者主张的不同,并

4、分析其实质。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4.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A. 格物致知B. 内心反省C. 心外无物D. 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意在强调内心反省,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意在强调融会贯通而明“理”,排除A。心外无物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题干不符,

5、排除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强调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解决本题理解题干“必然会动侧隐之心”“他必定会奔走呼救”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心外无物。5.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答案】B6. 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

6、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A. 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B.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C.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D.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答案】B【解析】材料中例举了长生殿和桃花扇两部作品,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记述了历史上的具体事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长生殿记叙的是帝王的生活;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没有根源,无法从材料得出。7. 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 提倡民本B. 呼唤仁爱C. 强调理性D. 倡导美德【答案】C【解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

7、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8. 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A. 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 人文精神出现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 智者能言善辩【答案】A【解析】根据“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说明人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人在民主政治中辩论的作用,智者学派重视辩论能力主要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8、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D项不是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排除。9.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A. 不承认罗马教廷B.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 把新教作为国教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说明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世俗王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案件不能带

9、到罗马教廷上诉,没有反映不承认罗马教廷,排除A项;CD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10. 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们A. 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B. 强调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C. 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D. 认为理性会使人们生活更幸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启蒙思想家们着重强调“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即人们要用理性把握生活的真谛,思考社会问题。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都不符合题

10、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意义11. 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材料意在说明宗教改革A. 影响的广泛性超过文艺复兴B. 只影响到欧洲社会贫困阶层C. 与文艺复兴的性质截然不同D. 以无神论对抗罗马教皇统治【答案】A【解析】材料是说文艺复兴是发生于意大利上层知识分子范围内的文艺思潮,而宗教改革的影响则深入到北欧普通民众之中,其广泛性胜过文艺复兴,故A项符合题意;宗教改革遍及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各个社会阶层,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

11、兴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C项错误;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信仰,不属于无神论,D项说法错误。12.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表达了对理性的崇拜,而他的爱弥尔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A.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D. 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答案】A【解析】材料“表达了对理性的崇拜”“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表明,卢梭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感性,故A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主张教育要顺乎

12、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说明D项错误。13.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 缺少近代化色彩B.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 不够系统和完善D. 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排除;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材

13、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只涉及了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点晴:试题难度不大,能正确解读题干材料观点,“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也就是说明海国图志有学习的内容,但是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学习。14.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C. 颠覆了士大夫传统

14、认识D. 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答案】C【解析】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C正确;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重新改造,A错误;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理论基础,C错误;康有为意在制造“托古改制”的根据,而非曲解,D错误。15.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C. 政权变

15、更引发民族认同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的理念,体现了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B项正确。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A。是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排除C。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16.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A.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一面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另一面又提出“悟儒家日新之旨“说明李大钊能辩证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李大钊的观点显然已经摆脱了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排除;B项错误,排除D项所述依此“欲行立宪必先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