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76432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97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东校区)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集宁一中东校区集宁一中东校区 2017-2012017-2018 8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第I 卷 (阅读题 共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共共 3 34 4 分)分)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共共 9 9 分,分,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2、因为在乡下住,种地 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 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 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 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

3、持着孤立的 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 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

4、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 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 论语 第一句里的 “习” 字。 “学”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 “不 - 2 - 亦说乎 ”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 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 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 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5、,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口说无凭, 画个押, 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 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 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 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

6、而是列举具体 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 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 “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 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 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

7、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 分工协作, 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形成没有陌生人的 “熟 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 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 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 讲, “从俗即是从心” 。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 - 3 - 关系的基本依据。 D

8、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 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 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 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 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暴露出弊端, “土气” 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9、( (二二) )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共共 1 1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葛市长家的草莓 “知道不?这次人代会上,老葛转正了!”方凯来电话,话里话外都透着开心,仿佛A 市新提 拔的市长不是葛亚楼,而是他方凯。 “真的?那咱可得借机宰他一回。 ”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在人脉为王的今天,有个有 实权的官同学,后面的省略号就太多了。 不过,我心里也有点儿酸酸的。作为大学里上下铺的兄弟,我们三个当年一个起跑线,只不过 毕业时拼爹,我和方凯因此留城,葛亚楼被完璧归赵。当时听说他进了最基层的镇政府,干了最基 层的秘书工作,没想到十年

10、打拼,人家浮上来了,我们却依旧原地踏步。 领导的电话,一个字,忙!多次占线,终于打进去时,葛亚楼语气中透着一份惊喜 : “尖子? 老K?有日子不见了。什么?请客?好说,好说!哎,下什么饭店!家里去,你嫂子这两年厨艺见 长,来尝尝她的糖醋鲤鱼!” 葛亚楼还像当年一样, 亲亲的。 方凯大大咧咧地称他 “老葛” , 我则恭恭敬敬地称他 “葛市长” 。 “什么长不长的,还是叫我楼子吧!”葛亚楼重新翻出了那个打着时光烙印的雅号。我和 方凯“哈哈哈”地笑起来。 - 4 - 周末,我们去了一个很普通的小区,葛亚楼住在那里。我们把车停好,正要上楼时,一个人骑 着一辆旧“飞鸽”叮儿当地过来。咦,那不是我们的大市

11、长吗?他把车锁好,从车筐里掏出一瓶干 红葡萄酒,冲着我笑:“尖子不喝白酒,我差点儿把这事儿给忘了呢。 ” 他真是细心!我的心一暖, 贴身衣兜里装的东西就有点儿硌得慌。 那是一枚价格不菲的祖母绿 戒指,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的诱饵。 “老葛,这些琐事,还用你亲力亲为?还有啊,现成的红旗不用,骑这辆破飞鸽 。知 道的,你艰苦朴素惯了;不知道的,人家不说你作秀吗?”方凯竹筒倒豆子,还是当年那个直筒子 脾气。 葛亚楼挠挠头 : “这事儿,我还真没想过那么多。这车子还是我妈留下的,一直不舍得扔,偶 尔搬出来骑骑,活动活动筋骨,挺好的!” 进了门,我环顾四周,这套两居室实在简朴至极。葛亚楼看出了我眼里的困惑 :

12、 “嘿嘿,这房 子是小了点儿,不过,住着温馨。市政家属院那边给配了一套,我没要。我和你嫂子舍不得周围这 些老邻居,人是群居动物,日久生情啊!” 市长夫人,是一个贤淑女人,从事幼教工作,在一所幼儿园,陪着那些花儿、朵儿一起成长。 她把自己的拿手菜端上桌,笑着说:“今天一定要多喝几杯,老葛在我耳边没少念叨你弟兄两个。 ” 家里的便宴跟饭店就是不一样。 阻隔在我们之间的鸿沟顿时灰飞烟灭, 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 青葱岁月,大声地笑着,大口地吃着,大杯地喝着。在这种情形下,我若掏出那枚祖母绿,岂不是 太煞风景? 酒足饭饱,我手插衣兜里,刚要行动,葛亚楼左扯一个,右拽一个,把我们拖到阳台上 : “来, 来

13、,跟我来,看看我种的草莓!” 那个不大的阳台上,摆满了黄泥花盆,里面的草莓郁郁葱葱,挂满了果实,红艳艳的。 市长夫人手脚麻利地摘了一盘草莓,放在茶几上:“两位兄弟,快来吃,咱自家种的,绿色、 环保、无污染。 ” “不养花草,种草莓!你这市长,雅兴不小!”方凯讥讽地拍着老葛的肩。 “别小看这小小的草莓!是它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葛亚楼凝视着手中的一颗草莓, 给我们讲了一段往事。 “二十年前,一场瘟疫夺去了父亲的生命,母亲带着我和小妹搬到了小城。她租了一间破旧的 阁楼,用拾荒的钱,供我们兄妹上学。邻居的孩子吃草莓,不懂事的妹妹也吵着要。那时的草莓要 20 块钱一斤,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

14、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妹妹大哭了一场,睡着了,母亲也 下了楼。母亲再回来时,一头长长的秀发不见了,头发短得如同男人的板寸。她的手里多了两个花 - 5 - 盆,两颗草莓苗。她说 : 记着,自己种的草莓最香甜。 那年初夏,那两株草莓开花、结果,我和 妹妹吃到了这世上最好吃的水果,同时也将母亲的话铭记在心。 ”葛亚楼说。 面对一个喜欢吃自己种的草莓的人,我知道,那枚祖母绿掏出来也是白掏。告别时,葛亚楼握 着我和方凯的手说:“谢谢你们把我当兄弟!”他永远不会知道,那天,他眼神里的那份真诚,是 怎样让两个老同学落荒而逃的。 几年后,班里搞了一次同学聚会。说起副省长葛亚楼,很多同学跟我们一样,吃过葛家的糖醋

15、 鲤鱼,尝过葛家阳台的草莓,还听过那段与草莓有关的往事。 (选自小小说选刊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我”与方凯、葛亚楼一起毕业,由于拼爹,葛亚楼进了镇政府干了秘书,十年之后当上了市长, 而“我”与方凯却无奈留城原地踏步走。 B “我”认为在人脉为王的今天,有个手握实权的官员同学,对自己会有很多好处,所以葛市长刚 刚转正, “我”与方凯就急忙去拜访他。 C小说中的“我”之所以没有送出那枚祖母绿,一是因为市长家的便宴气氛融洽,二是有感于葛 市长讲的那段与草莓有关的往事。 D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篇小说在塑造葛亚楼这个艺术形象时,就善于抓 住典型语言来表现他的美好心灵和高尚人品。 5小说中的葛亚楼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 分) 6小说通过葛市长之口叙述草莓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