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6430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命题人:李薇 审题人:曲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 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

2、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中国古代有谚语说:“千年田,八百主。”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天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4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 技

3、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C.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5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我国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6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

4、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 )A.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 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8“帝王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 该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该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明智选择C. 该政策是自

5、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D. 该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始终9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主张 ( )A. 重商抑农 B. 农商并重 C. 重农抑商 D. 重本抑末10.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C. 高

6、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11.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 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1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商品流通 B. 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7、13.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民主治政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14.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忆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

8、推动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1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 )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16. 19世纪70年代,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 ) 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B.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

9、展之路 C.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D.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17.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 ( )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 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 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1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描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资本家经营不善 C. 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D. 封建势力的压迫

10、19.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 )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D自然经济并未受到冲击20.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新式交通工具并未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D人们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21. 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

11、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 ) 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22.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的是 ( )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23.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2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