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76346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解析版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 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 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 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 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 王官”的论点。

2、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 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 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 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 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 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 “诸子之学出于王 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 的思

3、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 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是肯定儒家有深厚 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 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 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 崇的“六艺之学” ,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

4、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 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 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 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 ,通过“六艺之学” 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 - 2 - 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 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由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 位来

5、说, “经”是文化根本, “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 “子”是思想 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 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 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由王室贵族垄断,而诸子百家之学的产生则源于文化的下移。 B. 胡适反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他认为解决当时现实问题的需要是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 C. 儒家子学对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深厚的

6、历史文化、思想学术 渊源。 D. 相较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是儒学取得最大成功 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对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 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做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提出了一种辩证的看法。 C. 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的作 用。 D. 在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了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

7、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 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 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 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 C. 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 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 3 - D. 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 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

8、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A 项, “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主张全都 出自王官之学”错误,文章第一段说“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 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由此可知可知, “学者们都认为”的说法绝对。C 项, “都是诸子之 学”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 “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 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 。D 项, “儒学更注重”错误,材料三第三段中说“一方 面另一方面” ,由此可知儒学两方面都重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9、。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10、),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 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是否合理。如本题 D 项,文中对于儒学取得成功的原因讲了两方面,第三段的表述是“一方 面另一方面” ,由此可知儒学两个方面都重视,故选项中“更重视”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

11、面知识的把握,同时也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和辨析。C 项, “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章第三段“儒学的形成离不开 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可知,儒学的形成是“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之学相结合” ,但并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 。 - 4 -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

12、一致。C 项, “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 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 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知,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 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 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 声

13、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 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 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 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 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 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 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 为“谱字” 。工尺谱字,是否

14、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 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 20 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 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共收录 4466 首曲谱, 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 1821 年辑录的小慧集 ,是目前唯 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 。民间器乐的主要记 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 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

15、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 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 抄,市井、 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 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 - 5 - 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 21 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 20 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 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 鼓乐” “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则

16、说明人们对 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 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 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 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 ,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 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之一,工尺谱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 豪。 B. 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 符号构成。 C. 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由“贮香主人”于 1821 年辑录,是用工 尺谱来记录民歌的唯一的文献。 D. 中国工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