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56786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

2、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中国古人依照 的原则,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当这一原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3、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八月中秋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

4、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虽说已不像从前那样隆重,但是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1下列最适合填在第三段划线位置的

5、一项是(2分) A轻重相宜 B阴阳交替 C动静交替 D四季更迭2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时间乐章特点的一项是(2分) A它逐月恒定更替,乐调平稳流畅。 B它演进有序又不缺乏变奏。 C它与大自然四季的变迁息息相关。 D它合乎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旋律。3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年是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人们要在一年之初为这一年做打算。 C年是家人、族人欢聚一堂的日子。 D年作为节日传统已渗透进国人的血脉。 材料二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

6、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一些

7、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勘?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

8、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9、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2分) 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和重重禁忌,很是乏味。 B过年时可能会被提亲,被问及功名和前程。 C过年可能与被父亲拎出来当众作诗等记忆相关。 D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岁月的流逝心怀恐惧。 5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

10、亲的例子。下列选项中的内容适合填空处的一项是(2分)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 (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 (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 ,一个现实的 。 A林黛玉 史湘云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B史湘云 林黛玉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C林黛玉 史湘云 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 D史湘云 林黛玉 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 6以下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说曹雪芹等同于宝玉,是建立在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假设上的。 B贾政有时会把

11、宝玉拎出来,让他当众作诗,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父亲的虚荣心。 C文中所说的“主流”,指的是在过年时遵从习俗礼法,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 D宝玉喜欢清静度日,不喜欢热闹,因而在过年的欢乐的海洋中,会显得“非主流”。材料三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

12、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归程。过年,很多时候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理由而已。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给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省亲(xng) 繁文缛节(r) 共度良辰(时光) B. 祭祀(s) 狗血

13、喷头(xu) 情何以勘(承受) C. 横幅(f) 澎湃激扬(pi) 不亦乐乎(也) D. 契合(qi) 唠唠家常(lo) 举案齐眉(擎举几案)8. 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说明“年味”变淡的原因。(5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待漏院记(宋)王禹偁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

14、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

15、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注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哕哕(hu):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眚(shng):原义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为灾异。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其教矣 张:推广 B金门未辟 辟:打开 C何以弭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