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51275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

2、,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

3、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日: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

4、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通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盖,使“明刑弼教”的“ 教” 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彰明刑罚辅助教育,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不是要以惩罚人为目的。B. 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为儿子求情,最后判子赦父

5、,这一事例反映明太祖到来重法律也重私情。C. 因为“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二者之间存在相通性,所以都能使百廷姓“向善”。D. 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得法律道德化并且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B. 文章从德化民、以法治国两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国家的治理问题。C. 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事例,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分论点。D. 对明刑弼教,文章先解释,接着列举一些朝代的事例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6、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而守法者受到感化,违法者则会谨慎而存有戒心。B. 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明代,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有阐述,清史稿刑法志对“刑生”的原因有解释。C.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德、礼、刑综合使用,基础是以人为本,认真实施者国家就会兴盛。D. 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A项,说法偏颇,“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

7、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这只是“弼教”原文说的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还要包括“明刑”。B项,改变原意,“也重私情”改变了文本意义,原文只说“又重情,是指看重人间伦理情怀。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说“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8、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请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以德化天下。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章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母牛蓝铃沈石溪也许是血腥味太浓了,也许是分娩时的叫声太响了,母牛蓝铃刚刚产下小牛犊,流沙河对岸的树丛里就突然蹿出一只华南虎。它踩着齐腰深的河水冲过来

9、,在河堤上吃草的几头黄牛立即惊慌地逃跑。母牛蓝铃虽然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仍然尽力跪在地上,把一对紫酱色的牛角对着华南虎,竭力想阻止华南虎靠近小牛犊。华南虎敏捷地扭身一跳,绕到母牛蓝铃身后,一口叼起像糯米团一样柔软的小牛犊,尾巴一甩,朝河对岸跑去。母牛蓝铃哀号着,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追赶华南虎,流沙河飞溅出一朵朵硕大的水花。华南虎很快就蹚过四五十米宽的水面,河岸上横亘着一道两米高的堤坝,陡峭难攀。要是没叼猎物,矫健的华南虎纵身一跃,就能登上堤坝。但由于叼着一只小牛犊,它的蹿高能力大受影响,不得不在堤坝前停下来。它的后肢踩在水里,前肢趴在堤壁上,仰头用嘴顶着小牛犊,往上拱举,不知是堤坝太高

10、,还是站立的位置不太理想,它举了两次,都未能顺利地将小牛犊拱上堤坝。这时,母牛蓝铃已经越过河心,离华南虎只有十多米远了。华南虎背对着河水,身体竖直,贴在堤壁上,被河水浸湿的斑斓虎皮在阳光下变幻着奇异的色彩。此时是母牛蓝铃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它那两只尖利细长的牛角可以从华南虎背后深深地扎进它的身体里,像钉子一样把它死死地钉在堤壁上。母牛蓝铃低下脑袋,撅起两只紫酱色的牛角,角尖瞄准华南虎的后心窝,冲了上去。小牛犊虽然被老虎咬伤了,但还没有死,四条小腿在空中挣扎着,嘴里发出微弱的叫声。华南虎调整了一下站立的姿势,再次把口中的小牛犊往堤坝上拱举。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牛犊身上,竟没发觉那两只尖利的牛角离它

11、只有七八米了。华南虎终于把小牛犊送上了堤坝,与此同时,母牛蓝铃的牛角離虎背只有一步之遥了。眼看它就要虎口夺子了,突然,牛蹄滑了一下,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上。产后虚弱的母牛蓝铃实在没有力气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流里站稳并奔跑,一步之差,功亏一篑。华南虎吃惊地扭头看了一眼,纵身一跃,跳上堤坝,在母牛蓝铃悲愤的叫声中叼起小牛犊扬长而去。从这一天开始,母牛蓝铃就日夜守候在它生下小牛犊的那个地方,布满血丝的牛眼直愣愣地凝望着河对岸华南虎趴过的那块堤壁。每隔一两个小时,它就会大叫一声,跳进河里,飞快地奔到河对岸,把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里。这是一种演练,一种准备,它渴望复仇,期待着与华南虎决一

12、死战。人们试图把它拉回牛栏里,但是,任凭怎样哄骗,怎样用食物引诱,怎样用鞭子驱赶,它都犟着脖子不肯回去。第二年春天,牛发情的季节,人们把一头毛色金黄、身强体壮的公牛牵到流沙河边,指望它能和母牛蓝铃结为伉俪。好心的村民们希望母牛蓝铃能再生一个小牛犊,从丧子的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当时,母牛蓝铃芳龄三岁半,皮毛光滑,体态匀称,脸上有一块蓝色的斑纹,算得上是一头美丽的母牛。那头公牛激动地瞪大眼睛,朝母牛蓝铃走过去。母牛蓝铃石破天惊地狂吼一声,牛尾平举,低头亮角,摆出一副格斗的姿态公牛胆怯了,打了个响鼻,讪讪地离去。现在它已经在流沙河边坚守了整整八年。它肩峰塌陷,体毛斑驳,颈部褶皱纵横,几乎变

13、成一头老牛了,唯有那双眼睛仍然像八年前一样血丝密布,闪烁着复仇的火焰。它过河的本领已经练得炉火纯青,那对牛角也被沙土磨砺得寒光闪耀,锋利无比。所有的人都相信,要是那只该死的华南虎再次出现,绝对逃脱不了被刺个透心凉钉死在堤壁上的结局。遗憾的是,那只华南虎再也没有出现过。男人们在流沙河边搭了一间草棚,让母牛遮风挡雨。女人们经过河边时,总会叹息一声,扔下一把青草。又过了两年,一天早晨,人们发现母牛蓝铃站在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前,身体前倾,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坚硬的土层,一动也不动。摸摸它的口鼻,冰凉冰凉的,没有一丝气息,只有两只牛眼仍圆睁着,凝固着哀怨和凄凉。村民们破天荒地将一头牲畜葬在人的墓地里

14、。(选自绝妙小小说2017年第11期,有改动)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牛虎争夺战,其中细节描写相当精彩。B. “四五十米”“十多米”“七八米”“一步之遥”,距离的逼近既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大,也使得“功亏一篑”的遗憾更加深刻。C. 小说善于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形象,母牛蓝铃的两次外貌描写对比鲜明,有力地凸显了它的衰弱与可怜。D. 小说后半部分多次写村民们对母牛同情、怜惜和感佩,有力衬托了母牛蓝铃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5. 小说中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称“母牛蓝铃”,而不是简称“母牛”或“蓝铃”?6. 有人认为,小

15、说的结尾改成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答案】4. C 5. 突出了她的身份和外形特征。强化了人们对她的亲密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于情性,耐人寻味。 6. 示例一:不同意。以母牛死不瞑目结尾,更能表现母牛执著的精神;这样写意味深长,能让读者从母牛的遗恨中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蕴含一种恶剧美,更具震撼力。示例二:同意。以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结尾,能表现母牛蓝铃勇敢、高大的形象;既照应了前面对母牛日日不辍的复仇演练的描写。又使得小说情节圆合完整;以牛战胜虎结尾,让坚持有结果,让信念成现实,符合读者的心理期特,给人以积极的希望。(其他

16、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酌情给分【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考核内容,其余选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凸显了它的衰弱与可怜”有误,应是“执着”。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的称呼的题目,实际也是“标题”,可从标题的作用的角度作答,从“人物”的角度“母牛蓝铃”突出了她的身份和外形特征;从情感和主旨的角度,强化了人们对她的亲密和崇敬之情;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耐人寻味。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情节,要求回答“小说的结尾改成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那个更好,实际是考核文章的情节安排的合理性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