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75030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科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科 别 科学年 级四年级设计者余丽云时 间1课时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的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2、科学探究: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利用拼图对自己所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 后 记本课是希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熟悉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具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护自己身体的消化系统的认识。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各个消化过程的细节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最后学生总结的表述中,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将食物消化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而不必强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细节。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从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展开对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他们的顺序和功能的教学,希望学生用获取的知识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任务分析

3、)1、 教材分析: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科学课小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5课内容。本课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物质。在前面的课程中,以“运动起来会怎样”为课题,初步认识了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简要知识,而本课接上课内容,既回答了“运动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的问题,又提及口腔的作用,为下节课进一步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做铺垫。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由“引入”、“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知识巩固与拓展”三个环节构成,既是学习人体四大系统之一的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同时承上启下,为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形成整体概念。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

4、,整体学习科学的态度比较认真,对实验课非常感兴趣,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课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小组内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整体学习压力较小,而科学课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科学学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3、课时安排:1课时4、教学准备:馒头、米饭、水、吸管、塑料袋等,人体轮廓图、人体模型图(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创境自学 引思入情(课件出示一些美味的食物)师:同学们看到这些美味的食物是不是口

5、水都要流出来了啊?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今天我们就跟随“小豆子”去了解食物在我们人体内的旅行。板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1、吃东西是我们每天都要做得事情,但是食物在人体内究竟经历了哪些过程,食物会去那些器官,我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现在就请同学们猜想:人体主要有哪些消化器官?食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到各消化器官的?(指名说)人体轮廓图:画出食物经过的主要消化器官、写出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请同学们注意:在身体轮廓图中标出食物经过的主要消化器官,各器官位置要准确。)学生分小组展示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图。2、老师发现同学们画的消化器

6、官位置各不相同,食物经过消化器官有自己的顺序,每个器官相互联系。怎样知道自己画得器官顺序准确呢?我们跟随小豆子一起旅行吧! 3、第一站:口腔师:我们跟随小豆子来到了第一站,第一站师哪里呀?生:口腔师:口腔里有什么?食物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口腔里有牙,舌,唾液。 生:食物被磨碎了师:为什么要把食物磨碎呢?(容易吞下去)师:没有磨碎就咽下去了会怎样?(卡住喉咙)4、第二站:食道师: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食道,食物就是通过食道被运输到胃里的。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米饭。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 生:蠕动师:实验中的塑料管相当于我们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这个器官有什

7、么特点? 生:食道:直、光滑、师:那它的作用是? 生:把食物运输到胃里5、第三站:胃。师:接下来就到了传说中的胃了,胃是什么样的呢?它像什么? 生:袋子 师:接下来我们来继续看一个实验: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馒头和蔬菜。让某个学生反复捏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食物变碎了师:那谁来说说看,我们的胃又有什么作用?生:暂时储存食物、将食物进一步磨碎。用一些食物来作为引入,能较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求知的欲望认识人体消化器官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在本环节的第一个部分,安排先由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然后再分小组画一画,再给出人体消化系统图,让学生对照

8、着说一说食物是如何在人体内旅行的,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个过程,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是什么,中间一模拟实验为说明,形象的展示消化器官的功能。6、第四站:小肠。师: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小肠,那小肠有什么特点? 生:长、弯曲师:你知道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师:小肠比较长,5-7米。(学生演示有多长。)师: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7、第五站:大肠。师:小肠过后,我们到了哪里呀? 生:大肠师: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粗,短。师讲功能:吸收残渣中的水分,储存(粪便)师:最后去哪了呢? 生:排出体外,师:食物的残渣也就是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师:食物在体内的奇妙旅行这样子就结束了,那请

9、你来说说看,食物都经过了哪些器官,这些器官有什么特点和功能?把自己的图修改下吧! 生:、三、食物捉迷藏 师:捉迷藏大家玩过吗?我们的导游在带完我们在人体内旅行后,又跟我们开起了玩笑,它要跟我们玩捉迷藏,它会提示我们一些信息,让我们猜它在哪个器官,你准备好了吗?1、长5-7米,有多种液体;我们在这里停留时间最长,大部分在这里被消化、吸收。 生:小肠2、这里有很多唾液,并会把我磨碎成小块。 (口腔)3、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通过这次旅行,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食物的消化过程原来是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而消化器官的功能又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各器官的作用

10、是不能替代的,消化器官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了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的饮食习惯呢?生:细嚼慢咽。 生:、师小结:展示健康饮食歌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奇妙旅行,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 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去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六、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 有牙,舌,唾液 磨碎 食道 直、光滑 运输 胃 像袋子 暂时储存、进一步磨碎 小肠 长、弯曲 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 大肠 粗、短 吸收水分,储存(粪便)完善学生的消化系统图也是本课教学活动总结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将最初的认识与经过模拟实验、集体讨论、阅读资料而建立的

11、新认识进行对比,并仍旧是用画图的方式将最终的认识表现出来。建议学生不要在原图上修改记录图,可以另拿一张新的记录纸。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留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认识,以表现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随时对自己的想法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再者,这样的记录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整体思路清楚地表现出来,供自己和老师进行教学评价科学探究应建立大课堂的观念,让学生的探究热情持续到课外,基于现代学生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前提,提出课外自主探究的问题,是可行的,有价值的。本教学设计特点的概括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动画的形式,模拟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并让学生对照自己原来的旅行图,让学生经历看、想、反思、校正、交流等一系列思维

12、活动,完善了对消化过程的认识。至此学生获得了从猜想到验证、到收集信息、到形成较为正确认识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逐渐走向深层次。本课的难点主要是消化器官除了图外,很难有实际材料提供给学生,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有载体,并且能深入而不空洞呢?首先资料的使用让学生通过资料来探查阅究消化器官的功能特征,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比较贴近实际的体验在交流汇报时设计演示、模拟实验,促进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内化。设计的理论依据(也可将此项对应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一)、吃下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食物在人体里面的消化过程要提出自己的初始想法,并画在人体轮廓图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按照自己对食物消化

13、过程的理解,画出消化过程图,这也将是学生在本节课留下的学习和发展的痕迹。在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过程的想法后,不要急于评价谁画的好与不好,也尽量不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关注自己的想法,在不受别人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后续的研究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二)、人体的消化器官在学生提出了自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以后,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人体消化器官图,并通过文字讲授了消化器官的组成,以便于学生比对自己的初始想法,并建立较为完善的认识。由于图中清楚地表示了消化器官彼此连接的顺序,学生就可以利用此图进行消化过程的分析。从消化系统的角度,教科书仍旧将食物的消化过程与消化器官的功能结合在一起

14、引导学生展开研究。“食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被运输到胃里的;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吸收的。”这三个问题将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突出了学生需要认识的四个主要器官食道、胃和大肠、小肠。模拟胃和食道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动手研究消化器官功能的机会。模拟实验尽管与事实有着一些差距,但是它能够将消化器官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认识。(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通过“食物捉迷藏”的小游戏,回顾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特点及功能,进一步巩固知识。在最后学生总结的表述中,关注学生能不能将食物消化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而不必强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细节。优势(及局限分析)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猜测(体验)得出结论”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准确的地方没有加以强调,有些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由于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所以在绘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这个教学环节上花了较大的功夫。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消化过程。这看似繁琐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对本课知识重点的消化和内化。因为有一些绘画功底,所以应用绘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人体各消化器官图,再粘贴小肠、大肠时,出现了错误,实属不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