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50023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3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PDF版.pdf(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3:005: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 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 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2、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 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 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 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 串合无痕, 乃悦人耳。 ”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故须兼收并蓄, 雅俗共赏, 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

3、”。 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 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 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 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 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 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

4、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 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 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 “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 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 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元明杂剧表现出的“

5、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D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关键概念的理解与分析。 A.“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错,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戏曲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诗文占统治地 位的状态,以偏概全; B.“诗的戏剧”的特点对应原文第二段内容:强调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 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 D.元杂剧的“自然”在原文中涉及最后两段,不仅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还包括剧作 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 2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B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论证方法。 “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有误,选文侧重介绍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其中主要分析 了“自然”与“意境”两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按照何良俊的观点,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

7、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 B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C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进而欣赏其美。 D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对于原文的理解。 “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有误,没有体现对诗歌传统的超越。且这一论据主要 论证的观点是:元明杂剧是诗的戏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

8、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 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 的口水,偶尔砸巴砸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 “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 ,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 ”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 的心跳,也似

9、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 “况且”什么呢? 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 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燥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 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

10、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 ” 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 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就好了。 ”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 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 “怎么回事? “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 ”她的嗓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 “快捂住他的嘴! ”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

11、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 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 “孩子孩子会憋死的。 ”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 ”老黑气急败坏了, “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 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 ” 她楞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 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 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12、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 看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 “救救孩子! ”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 120 急教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 ”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 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小说题目中, “夜”是故

13、事发生的背景, “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 氛围。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 “老黑”却是冷酷 无情。 C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 故园的关键。 D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答案:C 解析: “自已重返故园”错,应该是女主人公回到故乡,而非说孩子。考察到对小说细节情节的理解。 5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6 分) 答案:不失良知。在老黑巨大的压

14、力下,一直以照顾孩子为最大的准则。 胆小懦弱。面对老黑的声声质问,六神无主,顺从老黑“用手捂住孩子的嘴”以制止孩子发声的命令。 知错能改。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发出“教救孩子”的呼声。 (每点 2 分) 解析:考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人物,不要只看一遍,注意对性格和情节的概括。 6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 (6 分) 答案:含蓄地表现主题。小说结尾的歌声,用“圣洁的雪山” “经幡”等含蓄地表达了心灵在四处飘荡之后最 终“回家” ,突显了“心灵皈依”的主题。 完成了形象塑造。歌声艺术化地彰显了山河故乡农村妇女人性的复苏,言有尽意无穷,韵味深远。 情节上

15、前后对照(照应) 。小说开篇写到女主人公记不清“歌中所唱” ,结尾写到“听到了真真切切的歌声” , 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迷失”到“回归”的心路历程。 (每点 2 分) 解析:作用题,考察对结尾的探究。可以从主旨、人物和情节等方面去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 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 “尔后必为良将。 ”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

16、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 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忠嗣 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 “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遣失,即验其名罪 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 忠嗣奏云: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 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 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已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 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