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上传人:sh****15 文档编号:117744367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课文,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1诵读感情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朗读音频、舒婷与“朦胧诗”的相关资料。1课时爱国是一

2、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

3、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等,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979年。从“文化大革命”中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经历过深重灾难后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写下了这首抒情短诗。 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

4、助象征、比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歌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契合。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

5、,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诗人抒发了

6、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2.第一节中,诗人构思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诗人构思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节的感情色彩发

7、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表现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第四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庄严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6.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

8、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庄严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之光的折射引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9、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7.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倾诉,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8.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

10、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全诗共有四节。 第一节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 第二节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 第三节

11、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获得新生。 第四节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写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带有政治色彩。但它不议论,只描绘,这是本诗一大特色。诗中所有的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恰当,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的和说

12、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 诗人在本文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如“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理想”“胚芽”等,又分别在它们前面加上了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较好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诗意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可感,一个个画面仿佛在读者眼前一一掠过,在此基础上,诗人向祖国深情诉说,把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另外,“迷惘”“深思”“沸腾”“富饶”“荣光”“自由”的连续使用,也使文章显得更连贯、更有层次,同时这些渐进式的词语如一首乐曲,逐渐奏到了高潮,达到了感情的极致。诗歌与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

13、关系。古代的诗是和乐而歌的,语言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具有这一特点。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很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诵读作为重点。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细心体会作者对祖国深挚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2梅岭三章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

14、的凛然正气。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背景资料。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文意。 1课时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

15、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1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三章,三首。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2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